中国国际获奖电影的国家形象研究
中国国际获奖电影的国家形象研究
国家形象的固滞一、从“动力”变成“样板”二、时代的集体印记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流变一、指认的误差二、创作者的“突围”三、关于中国的想象第七章 获奖电影生产者的自述国家形象与电影作者与“后殖民”无关的辩解第二节
作品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国际获奖电影的国家形象生成
经济与文化的流行背景
1、大国的崛起及其诘问
2、中国元素的世界流行
几种创作方向与国家形象
1、新武侠片的形成
2、个人主义的战争片
3、普通人的故事
三、“软形象”的“陷阱”
第二节 国家形象与三大平衡系统
一、国家形象的电影图谱
二、国家文化符号与自然显现的平衡
三、表达与遮蔽的转换
四、电影的精神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符码化表述
一、期待视域、国家差异与文化认同
二、人物符号与国家形象
三、布景的“异文化”效果
四、色彩的意义
五、音响的指代性
第四节 趋同与不趋同的国家影像
一、主动趋同和被动趋同
二、城市元素的国家形象表述
1、片段和点状的破碎城市印象
2、疏离和断裂的人际地图
三、地域与青年文化形象
第二章 两种国家形象的合力、妥协及其对峙
第一节 国际获奖电影的“印象中国”
“第五代”的民俗中国
二、“第六代”颠覆式的中国形象
三、新世纪的“武侠帝国”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武侠大片的“矛盾”合力
有意识的正面合力
无意识的负面合力
第三节 独立电影在逆向传播中的妥协
默认的片面解读
1、不安的中国
2、被破坏的自然和被“无视”的人权
错位的臣服
第四节 民俗电影的正负形象对峙
精华与糟粕
现代气息与旧时代
第五节 国家形象的正面策略
关于民族文化的定位
1、人性和历史
2、普世的价值
3、正面的自觉意识
第三章 电影修辞元素的国家形象效果
第一节 不同阶层文化形态的国家形象
“准艺术派”的民俗中国
“准现代派”的片面中国
二十一世纪的武侠帝国
第二节 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
电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新殖民主义时代的“喜好”
西方价值体系的“替罪羊”
逃避于历史神话中的反抗
第三节 城市形态和农村形态
一、“象征”的写意
1、色彩配置
2、音响组合
3、画面构图
4、象征性的仪式
二、“隐喻”的写实
第四节 时间形态与空间形态
线性时间与“超话语性”的空间
最小“时间畸变”之内的“涌现效果”
第四章 国际社会阶层、领域及其群体的认同比较
第一节 国际媒体的传播及其态度
资讯和评论
新闻资讯
评论视点
态度与认同的变化
1.第一阶段 意识形态解冻与对普通人的关注
2.第二阶段 民俗展示与政治寓言
3.第三阶段 边缘展示与叛逆姿态
4.第四阶段 奇观叙事中的中国元素
三、整体的单一性
1.关注政治与意识形态变化
2.视觉奇观与民俗印象的诗意化审视
第二节 民间阶层与华人学者
一、民间阶层:认同与差异
国家形象推广阵地:电影节(周)
外国学者眼中的文化差异
二、华人华侨学者:全球化场域的国家形象
张英进:西方电影节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电影的“本土”模式
周蕾:中国电影的自我“民俗化”
鲁晓鹏:作为“跨国资本”的电影文化生存策略
丘静美:以当代西方理论范式为工具的解读
第五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差异
差异与误读
第二节 西方媒体视域中的中国电影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想象”认同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关注”
三、新的世纪以来的多元阐释
第三节 亚非地区的中国电影观
一、认同与“担忧”
二、软约束与文化崛起
第六章 国家形象的固滞和流变分析
第一节 《拆弹部队》的启示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固滞
一、从“动力”变成“样板”
二、时代的集体印记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流变
一、指认的误差
二、创作者的“突围”
三、关于中国的想象
第七章 电影生产者以及中国人的态度
第一节 获奖电影生产者的自述
国家形象与电影作者
与“后殖民”无关的辩解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文化阐释
有关“后殖民”的学界观点
1.戴锦华:“断桥”下的民俗展示
2.张颐武:“外向化”过程中的国家形象
二、无意识性的“民俗展示”
1.李学兵:批驳“后殖民”
2.王宁:对“后殖民”批判的反思及其超越
3.颜纯钧:无意识的民俗与自觉的展示
三、国家形象的电影软实力策略分析
1.倪震:现代性观念及其多元化表现力
2.饶曙光:一种责任感与文化自觉
3.尹鸿:构建文化的“软形象”
第八章 国家形象与误读、禁忌及其“粉丝”消费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误读
一、关于表现的无意识误读
二、跨国文化对话与有意识误读
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交叉误读
第二节 意识形态禁忌下的作者叙事
一、禁忌的电影
二、“地下电影”的误读
三、一种作者意味的叙事
1、人物简历
2、作者论与作者叙事
3、关于《邮差》的作者叙事
四、作者叙事的悖论
第三节 明星、粉丝文化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一、观众的建构
二、明星文化与潜在的国家形象
1、明星的制造以及角色的偶像化
2、非电影明星的明星与国家形象
三、国家形象的“粉丝”消费及其重建
1、评判的标准
2、从期待获奖到培养专属的“粉丝”群
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