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蟹效应
股票市场的奇特现象
丁蟹效应又称“秋官效应”,(Ting Hai Effect、Adam's Effect),是股市中的一种奇特的下跌现象。指的是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电影等,恒生指数或A股往往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1992年10月,香港电视广播播放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得名“丁蟹效应”。里昂证券曾在2004年发表相关研究报告,令丁蟹效应“扬名海外”。有统计显示,自1992年至2013年的21年间,“丁蟹效应”已经应验了33次。不过,“丁蟹效应”并非次次见效,有统计显示,在郑少秋主演过的17部电视剧中,有6部开播时港股曾经出现上升。总体而言,多年来郑少秋主演的影视播出时,港股下跌的次数占比确实更高。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投资者称之为“好莱坞效应”(Hollywood Effect),说的是每当有涉及金融界题材的电影大热的时候,美国股市就会出现崩盘走势。
关于丁蟹效应产生的原因,人们多认为与心理学现象中的自我应验预言心锚和事后归因、经济形势等综合因素有关。代表性观点为丁蟹效应属于自我应验预言的一种,由于部分投资者相信这现象,深怕相关效应必定灵验,从而导致他们手中的证券投资将会下挫,于是部分投资者便进行非理性的减仓,使证券市场出现暴跌。但从科学分析,当今社会财经理论并无客观的证据显示丁蟹效应左右到主流投资界的选择或偏好。
定义
丁蟹效应,是指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1992年,郑少秋在《大时代》里饰演丁蟹一角,《大时代》故事讲述了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有些媒体还进一步追根溯源,《明报》指出1973年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广播电视剧《烟雨濛濛》播放,播映时适逢1973年香港股灾,这被认为这是丁蟹效应的开始。“丁蟹效应”是典型的事后归因,在人分析自己的错误过程中常常会犯这种错误。
成因
从科学分析,当今社会财经理论并无客观的证据显示丁蟹效应”能左右到主流投资界的选择或偏好。但是多年来,即使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出,偶有港股大涨的,但从比例来看,下跌的确占到了大多数。
事后归因
“丁蟹效应”是典型的事后归因,在人分析自己的错误过程中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因果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固然有“一因一果”,但更多的时候是“多因一果”。一个现象的产生,可以是一种原因引起的,也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外, 因果论证中所涉及的谬误推理主要包括:从因到果的谬误推理、从果到因的谬误推理,以及从“相关”到“因果”的谬误推理。
所谓的先因后果,但先后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原因总在结果之前,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因此,在探求因果联系时,只能从先行的情况中去找原因,从后行的情况中去找结果。
经济背景
丁蟹效应的出现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郑少秋成名和高产的20年正处于股市的动荡时期。比如1994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全球市场经历了香港回归之前的市场震荡,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裂,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0年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些经济事件和政治事件在这二十年内的集中爆发,才是丁蟹效应出现的必然原因。
心理原因
人们也认为丁蟹效应与一种心理学现象——“自我应验预言”有关。自我应验预言是指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这一现象有两种解释:一个解释是预期会影响到动机,另一个解释是不愉快的经历(想成功却失败了的经历)更容易遗忘(情绪自我保护机制),于是个体感受为越想成功越容易成功,悲观、自毁倾向的个体反之。自我应验预言在丁蟹效应中主要表现为在前几次“郑剧”的播出巧合地遇到股市下跌的情况之后,由于部分投资者相信这特殊股坛现象,生怕相关效应必定灵验,从而导致他们手中的证券投资将会下挫,于是部分投资者便进行非理性的减仓,使证券市场出现暴跌。同时,投资者可能仅是为了去“配合”丁蟹效应的实现而对股市和“郑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选择记忆,也就是说,投资者对部分“郑剧”播出并且股市有所上涨的情况采取了不自觉的忽视而对“郑剧”和股市暴跌同时发生的情况更为敏感,从而逐渐形成了丁蟹效应的传言。
情感和心理专家周永梅在解释“丁蟹效应”时称,这的确是一种心理效应:“是一种链接作用,就是把一件事和另一件事之间做了一个链接,而这两件事本是不相干的事情。”周永梅表示:“这种链接给人造成了心锚,也就是烙印,事实上股市有可能涨也有可能跌,但人自动地去拿股市下跌与丁蟹相链接。”周永梅还解释称,这是典型的先有结论,后找佐证,“实际上这其中有巧合,有偶然,但人的心理总去证明这个结论,就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恐慌,甚至可能会去阻止他的剧播出,以防止出现这种结果。”
此外,有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在丁蟹效应的成因中可以忽略。其中,大陆市场而言,知道该效应的人并不多,欧美股市知道该效应的人更少,心理因素至多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市场,因此全球股市和A股市场的走势应该与丁蟹效应关系不大。
影响
由于部分投资者相信“丁蟹效应”这特殊股坛现象,深怕相关效应必定灵验,从而导致他们手中的证券投资将会下挫,于是部分投资者便进行非理性的减仓,使证券市场出现暴跌。从科学分析,当今社会财经理论并无客观的证据显示丁蟹效应”能左右到主流投资界的选择或偏好。
里昂证券曾在2004年发表相关研究报告,令丁蟹效应“扬名海外”。
历次统计
有统计显示,自1992年至2013年的21年间,“丁蟹效应”已经应验了33次。不过,“丁蟹效应”并非次次见效,有统计显示,在郑少秋主演过的17部电视剧中,有6部开播时港股曾经出现上升。
历次丁蟹效应统计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8年起,稻香酒楼的“一蚊鸡”亦成为了另一个预测港股走向的风向标。稻香自08年至今,共6次推出“一蚊鸡”优惠,碰巧推出后都遇着大市下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09年金融海啸后,2月推出“一蚊鸡”,结果一个月内,恒指就累跌近两成。另外2013年“一蚊鸡”推出后,港股亦应声下跌。
“丁蟹效应”甚至已神化到郑少秋在公众场合亮相都能引起股市下跌。一度让郑少秋十分困扰,甚至担心“跌破产”的股民危及他的人身安全。而且每次宣传新剧,他都会被媒体问到对“丁蟹效应”的看法以及被催促早点退出娱乐圈,反反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想想也是醉了。不过郑少秋在很多次采访时都坚称,自己并不带有左右股市跌幅的功能,否则就早发家了。
此外,郑少秋的女儿郑欣宜也被指与爸爸郑少秋同样,有剧播映必定令香港股市下跌。
相关评价
“丁蟹效应”只是一个笑谈,股市本身有它自身的规律,还是就市场本身来谈市场更合理。(中国经济网评)
寻找股市涨跌与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少股市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少。丁蟹效应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不论类似丁蟹效应的各种理论有多准,都是不严肃的无稽之谈,可以当笑话讲,但万万不能当真。(观察者网评)
目录
概述
定义
成因
事后归因
经济背景
心理原因
影响
历次统计
历次丁蟹效应统计
相关事件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