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铮同志早年赴美留学、工作期间,任旅美和平民主联盟秘书,并兼任
冯玉祥将军的秘书与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经济部门工作。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同志于2003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人物简介
罗元铮(1924—2003),1948年9月至1951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员。1951年9月至1954年3月,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经济系至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8月至1966年5月期间任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理论组组长、经济研究所学术秘书、经济所学术情报室负责人、国务院科学规划办公室经济组秘书。1966年5月至1973年4月下放“五七干校”。1973年4月至1974年借调到国家计委外事组任组长;1974年至1978年6月借调到国家计委经济所世界经济协作组任组长;1978年6月至1986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1986年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元铮同志于196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1981年兼任中央财经小组经济研究中心常设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经济学评议组第一届成员;中国经团联第一届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1986年,罗元铮同志在
印度召开的国际经济协会上当选国际经济协作会执行理事、1989年当选为该协会副主席;美国东西方中心特邀研究员;国际企业家协会特邀研究员;
太平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特邀代表;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大学特邀研究员;
欧洲管理学院访问教授等。
罗元铮同志除担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还担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并兼任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院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余所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顾问等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罗元铮同志开始从事我国经济研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理论研究中,著述颇丰,成果卓著,受到学术界同仁、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广泛尊重。他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
经济学界最早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者之一。罗元铮教授曾代表经济委员会在数届政协会议上作了理论性、开拓性的讲话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在学术讲坛上,罗元铮同志代表中国所作的学术报告和贡献受到国际学术组织和工商业界的高度评价。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中国走向世界的求索一一罗元铮文选》问世,2003年2月,《罗元铮文选续集》出版。
罗元铮同志对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他不仅熟悉国内的经济情况,而且熟悉研究国际经济。他大胆介绍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经验,对于推动我国
经济学界提高国际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给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很高的赞誉。他的品格和学识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和工商业界的尊重。
罗元铮的夫人是
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女士的长女
冯理达。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同志于2003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1978年至198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81年至1986年任中国
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党组副书记兼执行主席,1989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协会副主席。罗元铮同志为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为
北京大学等20多所大学及美、英、日研究单位的特聘教授和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弥留之际曾留下遗愿:由其家属向我校组织部上缴1万元,作为老共产党员的最后一次党费。
人物评价
在经济界同仁们眼中,罗元铮是个出色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又着力探索国内经济问题;既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经济管理。早在1947年的大学毕业论文中,他就开始“探讨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在1977年4月,他在《
人民日报》发表了《自力更生和洋为中用》的文章,提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在学生们眼中,罗元铮又是个诲人不倦的老师,他非常注重培养
经济学人才,除了在
北京大学等20多个大专院校兼任教授或顾问,还应聘担任日本早稻田、英国
剑桥大学的特邀教授。在亲人朋友们眼中,他又是个充满情趣和关爱、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在
冯理达心中,罗元铮不仅是亲人,又是同志,是陪伴自己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的爱侣。
他们相识是在1944年底,那时,罗元铮是成都华西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冯理达是
齐鲁大学的学生。当时
成都市五所大学都成立了学生合唱团,并轮流到各校去演唱,这两人一个是男高音,一个是女高音,并且都担任领唱,所以很快相恋了。随后,1945年,成都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校场口事件”,
冯玉祥将军在《
新华日报》上发表抨击事件的战斗檄文。作为青年学子的罗元铮对此事件极为关注,因此当他看到冯将军的诗文时,对冯将军的战斗精神和崇高气节格外敬佩。当时,罗元铮正在学校和同学一起创办进步周报《人民与时代》,为了扩大影响,委托
冯理达请冯将军题字。冯理达没有直接给在重庆的父亲写信,而是把信写给了母亲李德全,让母亲来请父亲题字。细心的母亲觉察到了女儿的心思。第二年春,她在视察
都江堰后来到
成都市,亲自“考察”这个女儿钟情的年轻人,并欣然同意了他们的婚恋之事。当年5月,母亲李德全带领罗元铮和冯理达来到重庆,把罗元铮介绍给了
冯玉祥将军,给这两个年轻人订下了终身大事。
他们的婚礼是极其简朴的。1947年
中秋节佳节,冯玉祥将军、李德全女士和罗元铮、
冯理达一起由美国西部城市伯克莱驾车前往东部城市
纽约、准备领导反对美国援蒋斗争,就在途中,为两位年轻人举办了婚礼。他们的婚照,是在美国一个名叫“爱锁”的小镇路旁,请过路人拍摄的。
但简朴的婚礼,却更反衬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正如他们当初拍照的那个小镇的名字“爱锁”,此后半个多世纪,两个相爱的人相濡以沫,两颗心始终紧紧“锁”在一起。
1948年,在横渡大西洋胜利号海船归国途中,罗元铮曾引古语赠冯理达一首诗曰:“皑若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直若朱丝绳,清若玉壶水。”在他心中,妻子就是那样的圣洁可爱。在1956年6月14日,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制定长期科学规划的学者,罗元铮出席后盼望
冯理达早日从前
苏联学成回国,夫妻携手参加祖国建设,因此写了首《盼归》的诗寄给了冯理达:“故园兰竹正逢春,中南海里会群英。北国天寒地又冻,盼你载誉早回程。”
1997年
中秋节,是罗元铮和冯理达金婚纪念日,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经友人提议,他们将纪念活动提前到十五大开幕前一天举行,以贺双喜临门。十五大闭幕,朋友们欢聚一堂,“迎金秋日,庆十五大”,会上有人倡议金婚夫妇表演节目。罗元铮的妙语连珠赢得了满堂彩。他说:“我们之所以恩爱如初,一是平等。当我们意见一致时,绝对听我的。当意见分歧时,绝对听她的;二是民主。小事听她的,大事听我的,可我们家从来没有过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