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马佛洛狄忒斯(古希腊语中称为Ἑρμαφρόδιτος,英语中译为Hermaphroditus),别名:赫马弗洛狄特,他是希腊神话中的阴阳神,他也是智慧之神
赫尔墨斯与爱与美之女神
阿佛洛狄忒的儿子。
最早关于赫马弗洛狄特的记载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
泰奥弗拉斯托斯的《人物志》。而最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的则是罗马诗人
奥维德在公元8世纪写成的《变形记》。赫马佛洛狄忒斯的名字精妙地融合了双亲之名,其名字不仅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也逐渐演变成为西方语言中“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这一概念的直接来源,持续影响着后世对性别、身体与身份认同的理解与探索。
赫马佛洛狄忒斯作为
雌雄同体或性别模糊性的象征性人物,在希腊与罗马的艺术创作中频繁出现,被描绘成一位兼具男性生殖器官与女性柔美身姿的奇异形象,这一描绘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于性别多样性及自然界万物交融的哲学思考。
最早关于赫马弗洛狄特的记载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
泰奥弗拉斯托斯的《人物志》。而最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的则是罗马诗人
奥维德在公元8世纪写成的《变形记》。在希腊神话中,赫马弗洛狄特是
赫尔墨斯和阿弗洛狄特的儿子。
在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精彩叙述中,赫马佛洛狄忒斯,这位独特的阴阳之神,在Phrygia圣地Ida山的隐秘洞穴中,由一群温柔的水泽女仙们细心照料着。然而,当这位神祇年及十五,青春期的躁动让他对周遭的宁静产生了厌倦,于是他踏上了前往Lycia与Caria两城的旅程,寻求新的冒险与体验。
在靠近历史名城Halicarnassus的Caria森林深处,赫马佛洛狄忒斯意外地邂逅了水泽仙女萨耳玛西斯,她正独自在其清澈的水池边休憩。萨耳玛西斯一见倾心,被赫马佛洛狄忒斯那英俊非凡却又略带稚气的外貌深深吸引,她不顾一切地试图用她的美貌与柔情诱惑这位年轻的神祇,却遭到了他的婉拒。
误以为萨耳玛西斯已放弃,赫马佛洛狄忒斯放松了警惕,脱下衣衫步入那片看似无人的池水之中。然而,隐藏于茂密树丛后的萨耳玛西斯并未离开,她紧随其后,跃入池中,紧紧抱住赫马佛洛狄忒斯,不顾一切地亲吻他,抚摸他。在这突如其来的亲密接触中,萨耳玛西斯向众神祈求,愿能与赫马佛洛狄忒斯永远合为一体,而她的祈求得到了诸神的应允。
于是,两位神祇的身体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存在——赫马佛洛狄忒斯,从此成为了
雌雄同体的象征。而赫马佛洛狄忒斯,在感受到这份前所未有的结合后,也向自己的父母
赫尔墨斯与
阿佛洛狄忒祈求,愿所有沐浴于这条神圣河流中的人们,都能体验到与他相同的转变,他的愿望同样得到了满足。
在
意大利雕塑家
乔凡尼·贝尼尼创作的《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中,赫马佛洛狄忒斯侧卧在质地细腻的床垫之上,无论是五官精致的脸庞还是线条柔美的身体,都展现出阴柔的女性特质。从正面欣赏这尊
雕像,才会观察到雕塑下体的男性特征。赫马佛洛狄忒斯扭过头去不愿正面观众,似乎是羞怯于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
赫马弗洛狄特的造型也在时空中久远流传,最早的记载始于公元前4世纪,正是柏拉图哲学中关于两性原本合一的学说开始流行的时候。在希腊化时期的
塞浦路斯还形成了赫马弗洛狄特教,他的形象有的时候带着胡子,不仅令人想起中国文化中的观音,可以被称为中华赫马弗洛狄特,她在唐之前常常有男性的胡须和女性化的身体,后来慢慢衍变为彻底的女性。古罗马关于赫马弗洛狄特
雕像的复制品在18到19世纪被密集发现。现当代的艺术家没有停止用包括
青铜、象牙在内的各种材料制作他的塑像,在
西班牙的
普拉多博物馆、
美国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有艺术家制作的复制品收藏。
赫马弗洛狄特在希腊罗马传统中也有着分裂的两种意义:首先,这位神祇从哲学上代表着最原始的统一状态,代表着两种极端的融合,是美的
理想状态,是乌托邦的自给自足的爱欲状态。正如
柏拉图在《宴饮集》中曾经描述的,最原始的状态中,每个人类都是两性阴阳合一的,只是后来每个人都被从中间剖成两半了,所以人类都不得不永远若有所失,永远在寻找他或她的另一半。在世俗意义上,赫马弗洛狄特则反映两性合一,意味着婚姻结合的神圣以及繁衍生殖力的强大。而另一个极端上,和他的父母一样,赫马弗洛狄特的形象带有强烈的性意味,反映人的一种秘密欲望:性别未区分的模糊状态,是最具吸引力的状态。而两种欲求在同一个肉身上的冲撞,永远是一个迷人而危险的方向,也是今天
酷儿文化讨论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