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公元618~907年)创作于晋唐时期,主角是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图》是用绢本设色而成的,纵长225.5厘米,上横107厘米,下横75厘米,又名“人首蛇身图”。1965年,《伏羲女娲图》于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现藏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中华人文始祖。
女娲是造人之神,
中原地区孕育之母。神话传说中他们二人通婚,繁衍了人类。画中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侧面相觑,腰间的短裙下,蛇尾状的下身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代表了阴阳相对、生生不息。
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以红彩勾勒或涂绘衣服,衣袖飞扬,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代表天地方圆,下身
蛇尾相交,交合七段,为同类绢画中交合最长的一幅,尾部粗长内勾,蛇尾以红、黑线勾边点线,内涂白彩。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象征整个天体在宇宙中不断运行。
《伏羲
女娲图》右边斗勺七颗星,为
北斗七星,左下三角三颗星为
南极座,而头上和尾巴处都有一颗围绕着十颗星的
天体,古代
数九为极,十是指全、完美的意思,而此处十颗星都连在一起,意为众星环绕,所以由
北斗星、南极座、众星环绕可知,其上并非
太阳,为
天罡星,其下并非月亮,为
南极星。
中原地区古代有“
三皇五帝”的传说,
伏羲和
女娲都是“三皇”之一。
伏羲,亦称牺皇、伏戏,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女娲是造人之神,华夏孕育之母。相传人类即是由他与
女娲相婚而产生。
《伏羲女娲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
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
星官,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不仅有空间辽阔之感,也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整体构图又似直入云霄的参天巨木,让人联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爰过,
黄帝所为。”大暤者,伏羲是也。
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所谓“丈夫”注重“丈”字,“丈”说的不是长度,指的是拿着尺子的人在丈量。丈夫指男人,从字形可知,在田里干活的人叫“男人”,在田里干活,要量有几亩地,量地的人就称为男人,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女娲手里拿的是规,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中国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娲历”,也就是用来立法的。一年有365天,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女性正常月经为二十八天,算下来一年十三个月,13乘28为364天,少一天,多的那一天补在了二月。
《伏羲女娲图》主要出现在夫妻合葬墓中,年代均集中在晋唐时期。伏羲女娲的信仰最早见于先秦,
西汉,受阴阳学说影响,伏羲女娲开始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而以伏羲女娲画像作为随葬的习俗最早兴起于汉初的
中原地区,
东汉时达到鼎盛,以伏羲女娲为主题的砖画、石刻及随葬品,在中国多地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