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平原位于
江苏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南端的一部分,包括
盐城市、
淮安市、
宿迁市、
徐州市东南部和
连云港市灌云、
灌南县等地。总面积约为33,000平方公里。地处
中原地区东部沿海的中央,
秦岭淮河以北,属南北过渡地区。气候上,苏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230-2,430小时,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 苏北平原农业优势明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花生、棉花、玉米等。该地区是中国
商品粮基地之一。
苏北平原属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284~2495小时,日照率52%~57%,年均无霜期200至23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4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7%。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
寒潮频袭。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扬州-泰州-
南通市部分为
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沙堤沙滩地,里下河洼的水源地;东台-盐城-阜宁砂岗以西本为古
潟湖,后为淡化的湖荡
洼地;
里下河地区洼地西侧,途经
徐州市、
宿迁市、
淮安市、
扬州市等地的
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
洪泽湖、
高邮湖、
邵伯湖等,往北还有
黄河泥沙淤塞而成的
骆马湖;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范公堤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
江苏省中部直奔
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与
三角洲平原;板浦-赣榆砂堤以东及
连云港市、
云台山四周为海成平原。
但是,
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洪涝、
水系紊乱、
经济萧条。
苏北的衰弱来自于自然变迁与交通优势的更迭,
南宋至清末,黄河夺淮及水利失修使苏北平原长期处于水患威胁之中。到了近代,大运河水运优势丧失,运河沿岸的城市再遭重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大兴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
植树造林、滩涂开发、
丹顶鹤及
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
废黄河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
里下河地区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
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今天的
苏北,江河北移和水利控制能力加强使水患威胁不再;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体系的建立,使其摆脱了河运的劣势;苏北、
苏南之间多座
长江大桥将长江三角
都市圈与苏北连成一体;另外,东部国际港建设与大面积
黄海滩涂
土地储备为苏北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苏北盆地是在扬子地块的基础上于晚中生代形成的以箕状断陷为特点的大型复合沉积盆地。盆地中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深大断裂控制了第三纪晚期以后的沉积作用。新第三纪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中原地区东部整体
沉降。紧邻边缘海的苏北平原是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西界为一系列的低山
丘陵呈弧形环绕着平原。平原内水网密集,
淮河、
沂河等众多河流流经其间并东入黄海。
京杭大运河穿其西部而过,北有
废黄河故道,南有
长江。东侧有两列古海岸贝壳砂堤,它们大体上平行于现今海岸方向分布,海拔3~5m,是
海退海岸的象征,在平原西部有
洪泽区、
高邮市等众多湖泊形成的湖泊群。
本区农业优势明显,盛产小麦、花生、棉花、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为
中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