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边招潮(学名:Uca arcuata)为
沙蟹科招潮属的动物。分布于
朝鲜西岸、
日本、
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
新加坡、
加里曼丹岛、
菲律宾、
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
广东省、
福建省、
浙江省、
山东省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穴居于港湾中的沼泽泥滩上。最大的特征是雄蟹具有一对大小悬殊的,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它会做出舞动大螯的动作,这个被称为
招潮属的动作,目的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此外,该蟹还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非常特别。它们取食
藻类,能吞食泥沙以摄取其中的
有机化合物,将不可食的部分吐出。它们取食藻类。
招潮蟹广泛分布于
热带亚热带海岸的
潮间带,全世界有80多种。少数也分布于靠近河口的内陆溪流岸边;多数栖息在
红树林旁的滩涂或红树林之间的湿地,是红树林沼泽中最具代表性的螃蟹。
招潮蟹的生活习性与
潮汐有密切关系。
涨潮时,它挥舞着大螯,好像在招唤潮水快涨(因此得名“招潮蟹”);在潮水到来之际,招潮蟹迅速钻进洞里并用一团淤泥塞好洞口,使潮水无法进入洞穴,洞内仍有一些空气可供呼吸;退潮后,招潮蟹从洞穴里出来,悠然自得地在阳光下散步、取食。
弧边
招潮属是红树林湿地最常见的一种招潮蟹。眼睛有长柄,雄蟹有一只特别巨大的螯,几乎与身体的其余部分同等大小,另一只螯很小;雌蟹的大小和形状与雄蟹差不多,但两只螯都很小。雄蟹经常挥舞着大螯,向其它雄蟹炫耀、示威和打斗,在繁殖季节也是对雌蟹示爱、求偶的表示;小螯则用来挖取泥浆里的食物。由于小螯是进食的工具,因此雄蟹进食不如雌蟹方便利落。
头胸甲前宽后窄,状以
菱角,表面光滑,侧区和中区间有沟,中部各区分界明显。额小,呈圆形。眼窝宽而深,背绿中部凸出,侧部凹入,眼柄细长。侧缘具隆线,自外眼窝齿向后行,不久斜向内后方。雄螯极不对称,大螯长节背缘甚隆,颗粒稀少,内腹缘具锯齿,腕节背面观呈长方形,与掌节背面均具粗糙颗粒,两指问的空隙很大,有时稍小,两指侧扁,其长度约为掌节长度的1.5-2倍,内缘各具大小不等的锯齿。小螯长节除腹缘外,边缘均具颗粒,内、外侧面具分散刚毛,两指间距离小,内缘具细齿,末端内弯,呈匙形。雌螯小而对称,与
雄性的小螯相似。各对步足的长节宽牡,前绿具细锯齿,腕节前面有2条平行的颗粒隆缓。第四对的仅前缘具微细颗粒,前节隆线与腕节相似,指节扁平。雄性腹部略呈长方形,
雌性腹部圆大。头胸甲长21.0毫米,前缘宽34毫米,后缘宽14.4毫米。
雄体的一螯总是较另一螯大得多(称交配螯),大螯特大甚至比身体还大,重量几乎为整体之半,小螯极小,用以取食(称取食螯)。雌体的二螯均相当小,而对称,指节匙形,均为取食螯。如果雄体失去大螯,则原处长出一个小螯,而原来的小螯则长成大螯,以代替失去的大螯。雄的颜色较雌体鲜明。背甲具深色的网状花纹,大螯布满疣状颗粒,成橘红色,
潮间带泥滩地最富色彩的精灵,橘红色大螯是雄蟹的骄傲,常做垂直式挥舞,既可吓退敌人又可吸引雌蟹。
分布于
朝鲜西岸、
日本、
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
新加坡、
加里曼丹岛、
菲律宾、
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
广东省、
福建省、
浙江省、
山东省(
胶东半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穴居于港湾中的沼泽泥滩上。
喜欢栖息在较为泥泞的沼泽,多位于
红树林附近,会筑火山形或称烟 囱状的洞口,生性喜欢隐密,挥动大螯的动作缓慢,一有风吹草动会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喜欢吃泥土中的有机质。也喜欢和邻居玩换房子游戏,如果邻居不换,就用抢的。
弧边招潮蟹的活动随潮水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高潮时则停于洞底,退潮后则到
海滩上活动、取食、修补洞穴,最后则占领洞穴,准备交配。洞穴是
招潮属生活的中心,在洞穴里既可以避免水陆各类捕食者的侵袭,又可以避免潮水浸淹或
太阳直射。
弧边招潮蟹靠视觉和听觉接受通讯、联络、警告的信号。实现社会性聚集行为。以
沉积物为食,能吞食泥沙,摄取其中的
有机化合物,将不可食的部分吐出。它们取食
藻类和其他有机物。它们用小螯刮取淤泥土表面的小颗粒送进嘴巴,这些小颗粒含有很多的碎屑、藻类、细菌、以及其它的微生物,送入口中后,即被体内吸收。口中有一个特别的器官,可以将食物分类和过滤,不能利用的残渣再由小螯取出置于地面,集中形成人们所看到的小土球,称之为“拟粪”,有别于真正通过消化道从肛门排出的粪便。雌雄蟹的洞口常筑有弧塔或烟囱,而当潮水将至,它们会躲入洞中并用泥团堵住洞口。
在交配时节,成熟的弧边招潮蟹雄蟹会在洞口附近挥舞大螯作各种炫耀表演,当雌蟹走近时,雄蟹的大螯会愈挥愈快,如果求偶成功,
雌性则追随
雄性进入洞穴进行交配。在夜间,雄性常用大螯有节奏的轻叩地面,以招引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