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龄(1878-1962)是中国
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人,著名陶瓷技师。他出身于陶瓷世家,年幼即随父学艺。早年主攻原料、造形技术,20岁时用当地原料仿制紫砂器,以胎质细腻、色调纯正而闻名业内。陈希龄的成就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他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曾多次参加国际陶瓷展览并获得奖项。陈希龄的艺术成就和对陶瓷工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笔。
陈希龄(1878—1962) 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人。陶瓷技师。出身于陶瓷世家,身有残疾,年幼即随父学艺。早年主攻原料、造形技术,20岁时用当地原料仿制紫砂器,以胎质细腻、色调纯正闻名业内。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
山东省工艺局在
博山区创办陶瓷工艺传习所,局长黄华对其作品甚为赏识,遂聘入所。该所系官办,“所有出品,求精细而不求多”,且招有多名
江西省工人,他经常与
德化县同行交流技艺,并利用当地原料致力于新釉色的试验。先后在博山、
淄博市、莱芜等地采集原料30余种,根据当地坯料特点、成品色泽等,用5年的时间,进行了600多次试验,于1910年(
宣统二年)试制成功失传已久的宋代名釉茶叶末釉——鳝鱼黄,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此后又试制成功
黄鳝青,均达到中国名釉的最好水平,投产后销往国内外。
他对陶瓷造型艺术造诣颇深。其设计的茶壶、杯、碗等饮食器具,瓶、尊、钵、盂等艺术器皿及雕塑、水仙盆等极为新颖别致,尤其以“螃蟹”为题材制作的雕塑品,倍受人们喜爱。
山东省工艺局授予他“技师”职称。
他善于学他人之长,在白瓷烤花、着色方面把
景德镇市的制瓷工艺与
淄博市的制作技术相融合,促进了山东瓷器的改良。1918年后,他回故里重操作坊旧业。196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