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寺创建于
康熙四年(1665年),因其中供奉
旃檀佛像,故又称旃檀寺。该寺位于北京北海西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国变时毁于战火。
弘仁寺原为
元朝虎城,即皇家动物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虎城迤南,将原有的殿宇拆毁,改建为“清馥殿”。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为佛教寺庙。在该寺修建的过程中,把京城西单鹫峰寺里的旃檀佛像(释迦牟尼立像)移至寺内供奉,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旃檀寺”,藏语为“大悲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为对义和团火攻
西什库教堂进行报复,借口旃檀寺内为“拳匪窝点”,遂
纵火焚毁,
旃檀佛像下落不明。清末,寺址曾为
卫戍军营地;民国后又作为
模范团驻地,仅存
佛塔塌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国防部几大总部的驻地,盖起了多座大楼。
弘仁寺名为
藏传佛教的寺院,但其结构布局基本是按汉式
佛教寺院而建。在整个寺院的中心位置大宝殿前耸立着一座精美的
藏传佛塔,继承了汉唐时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方式。
清代时的弘仁寺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山门东西两旁各有一栋木牌楼,西边牌楼上额书写“普度能仁”,东边牌楼上额书写“广恩敷化”。寺前有一戏楼,坐南朝北与山门遥相呼应。山门前有石桥三座,桥下为方形水池,此水池中的水来自东面的北海。池北为天王殿,殿东西两峙有钟鼓楼,天王殿后为慈仁宝殿,两旁有配殿,东配殿为弼教殿,西配殿为翊化殿,再往后为大宝殿院内,东配殿为普慧殿,西为觉德殿。在慈仁宝殿与大宝殿之间原有藏式
佛塔一座,塔前有很多石碑。
康熙帝四年(1665年),西单鹫峰寺内的一尊旃檀佛被移入弘仁寺。传说该佛像是由西域工匠制做,用旃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立像,高约五尺。《金鳌退食笔记》记载:“旃檀佛扣之声铿訇若金石,入水不濡,轻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弘仁寺被焚毁,旃檀佛下落不明。
在美国人
罗友枝所著《
最后的皇族》中留下了一些关于弘仁寺的记录,他在书中写道:“(
清代)宫廷主持的一些活动也有季节性。每年正月初六,西藏喇嘛在位于北海西岸的弘仁寺身穿
礼服为蒙古观众跳舞,赞美索尔巴领。正月初八在此寺祭拜
弥勒佛的仪式似乎也是为
蒙古族举行的。”
清
大学士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把弘仁寺列为京城大庙,他写道:“弘仁寺在
太液池西南岸,地最爽朗。本朝
康熙,即清馥殿基址,改建为寺,迎
旃檀佛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