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属于海妖中的一种,在东方、西方的神话、民间传说中有不同的记载。
《山海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人鱼的长相在东方和西方的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特征,如女性、美丽、动听的歌声、长发。以中国、
日本为主的东方神话中,人鱼是一种长得像人的脸、鱼的身体、无足的异形怪物。西方文化中的人鱼拥有美貌,其中,希腊神话中的人鱼在美丽的外表下透着邪气;丹麦神话的人鱼则善于妩媚诱惑。
人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着半人半兽的混合形象,是因为受到人的潜在意识疯狂创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欲望。人鱼出现后,海上会起波浪和泡沫,也是也是人类内心深处对遥远事物的模糊欲望,内心深处对未知事物的惶恐不安所导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鱼的形象逐渐由恐怖变为可爱,也侧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被边缘化的事实。
起源和发展
东方时期
人鱼是东方、西方文化中的虚拟生物,
文言文文献中对于人鱼的记述有很多,最早可以以追朔到《
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丹水出焉,东南流出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古代叙述海洋人鱼滥觞的《山海经》中所记人鱼凡数十次记载。
传说中的人鱼是一种人面鱼身的怪物,
的《
》中记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日本的人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形态记录不详。
在《
》中对人鱼的表述,引用了《山海经》的内容。
东方文化中的人鱼形象,最早为四只脚的稣鱼,《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稣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宋代时期,人鱼形象演变为美丽的妇女,
聂田所撰《异记》中则明确指出了人鱼的概念:“待制
,奉使
,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21世纪后,人鱼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多为美丽的女性,其形象与《徂异记》中对人鱼的描述变化不大。
西方时期
西方对人鱼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古罗马博物学家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撰写的《
自然志》(Naturis Historia)中称人鱼为水元素精灵瑞伊得斯(Nereids),并为此提供了证据来源:
盖乌斯·屋大维皇帝麾下驻扎法国的军官,在海边发现了一堆美人鱼的死尸。老普林尼还记载了一种“海人”,这种生物会在夜间爬上船只,而且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能会把船只弄沉。
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在航海日记中自述道:美人鱼“从海面中探出了身子,但是她们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因为她们的脸上具有某些男性特征”。
西方文化中的人鱼形象,起源于
希腊神话中的
塞壬形象,大约公元前5世纪
希腊神话中
塞壬的形象为人首鸟身,有双翼和鸟爪。更为古老的塞壬形象源于希腊雕塑中鸟的造型。海妖美人鸟形象经
中世纪渐变为
儒艮形象。21世纪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鱼,依然保持着“美人鱼”的可爱、美丽形象。
形象特征
综述
人鱼属于女海妖中的一种,也就是上半身为女人形,下半身为鱼形的海妖;另一种女海妖则为上半身为女人形,下半身为鸟形。在以中国、
日本为主的东方神话中,称女第一种海妖为人鱼,而在丹麦童话中,称人鱼为美人鱼,强调了其妩媚优雅的特点。
神话特征
古书《洽闻记》中记载了人鱼的体态特征,《洽闻记》:“海人鱼”:“海人鱼,
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
海错图》第一册中也有关于人鱼样貌特征的记载,《海错图》:“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骈指,与人稍异耳。”
《
职方外纪》卷五《四海总说》“海族”中的人鱼描述:又有极异者为海人,有二种,其一通体皆人,须眉毕具,特手指略相连如爪。
《人鱼赞》:“鱼以
人名,手足俱全。短尾黑肤,背貌指脐。”
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也把“塞壬”称为人鱼的一种,塞壬的后背上长者翅膀,因此也有人认为它们是人和鸟的混血。
文化历史
神话传说
东方传说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一种“鱼妇”:“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死即复苏。”文中记载了处于半枯半荣之间的“鱼妇”,也就是在
冬眠之中的人鱼,一旦“复苏”归来,则有即醒来有死后复活的神力。
李昉的《太平广记》卷四六八至卷四七一的“水族”五、六、七、八,都是一些“水族为人”的故事。
《职方外纪》卷五《四海总说》记载:“西海曾捕得之,进于国王,与之言不应,与之饮食不尝。王以为不可,复纵之海,转盼视人,鼓掌大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兰达地(今译
荷兰)曾于海中获一女人,与之食辄食,亦肯为人役使,且活多年,见十字圣架亦能起敬俯伏,但不能言。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著体而生,不可脱卸也。二者俱可登岸,数日不死。但不识其性情,莫测其族类,又不知其在海宅于何所。似人非人,良可怪。”
西方传说
希腊神话
希腊在历时十年的
结束后,
奥德修斯在回国前听了魔女的警告,海上漂流的旅途中,他用许多蜡团塞住部下的耳朵,命令他们把自己绑在船的
桅杆上,无论如何也不能松绑,然后下令以最快速度驶过
栖身的海岸。海岸上的海妖姊妹三人,一个吹笛,一个弹琴,一个唱歌(另一说,共有八人),她们住在海岛上,遇有船只通过,便用甜蜜奇美的歌声诱惑水手,使船只触礁沉没,幸存者便被她们一一杀害,所以她们栖身酌青草地上白骨累累。他们的歌声使俄底修斯听得心醉神迷,他请求部下解开自己身上的绳子,让他向海妖扑去,可是部下不理睬他的请求,一面奋力划桨,一面把他捆得越来越紧,直到划到了安全地带。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返回家乡的奥德赛不得不经历充满海妖之声的海峡,为了聆听那摄人心魄的缥缈歌声,不惜让耳中寨蜡的水手将自己紧紧绑在桅杆上以避免这充满神秘而又危险的声音的引诱。
文献记载
《太平广记》
李昉的《太平广记》卷四六八至卷四七一的“水族”五、六、七、八,都是一些“水族为人”的故事。《洽闻记》中记载:“海人鱼”:“海人鱼,
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海错图》第一册记载: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骈指,与人稍异耳。粤人柳某曾为予图,予未之信。及考《职方外记》,则称此鱼为海人。《正字通》作献,云即般鱼,其说与所图无异,因信而录之。此鱼多产广东大鱼山、老万山海洋,人得之亦能着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携至大鱼山,没入水去。
郭璞有《人鱼赞》。《
广东新语》云,海中有大风雨时,人鱼乃骑大鱼,随波往来,见者惊怪。火长有祝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人鱼赞》:鱼以人名,手足俱全。短尾黑肤,背貌指脐。
《
职方外纪》卷五《四海总说》记载:“西海曾捕得之,进于国王,与之言不应,与之饮食不尝。王以为不可狎,复纵之海,转盼视人,鼓掌大笑而去。二百年前,西洋喝兰达地(今译
荷兰)曾于海中获一女人,与之食辄食,亦肯为人役使,且活多年,见十字圣架亦能起敬俯伏,但不能言。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著体而生,不可脱卸也。二者俱可登岸,数日不死。但不识其性情,莫测其族类,又不知其在海宅于何所。似人非人,良可怪。”
《山海经》
《山海经》记载:“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大海中。明组邑居海中。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一种“鱼妇”:“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山海经》所记人鱼之处颇多,《中次六经》傅山“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郭璞赞辞说“人鱼类缔”,其根据是《北次三经》龙侯之山决之水中“多人鱼,其状如缔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郭璞注云:“人鱼即也,似而四足,声如小儿啼。”
《今昔百鬼拾遗》
《今昔百鬼拾遗》中引用了《
》中的内容: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日本书纪》、镰仓时代成书的《古今着闻集》中均有“人鱼”的记载。
西方诗文
《礁石》
19世纪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至少有两首关于
塞壬的十四行诗篇,其中一首名为《礁石》(又译为《塞壬》)
那幽暗的礁岩的
卑微与窒人的赤裸里,
在那号角颓然
怎样坟般的沉溺
(你知道,浪花啊,并垂涎窥侍)
沉船间涌起一个接天巨浪,
那落帆桁杆的桅便被吞噬。
波涛汹涌
宛若从长空坠落
向浩深渊翻腾,
在那飘拂着的海之银发间
淹溺亲吻。
《塞壬之歌》
海浪与风儿嬉闹
波涛汹涌喧嚣
广漠的空间使它们欢跃。
那声音时而缭绕
时而飞扬
永远让它们迷茫
……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
影视作品
*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
音乐作品
*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
游戏作品
*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