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双华,男,70后作家,祖籍
莆田市。总之,这些关于童年生活趣事的回忆与记述,充满童趣,是很有文学的审美价值的。林双华出生于莆田一个贫寒的农家,从少年时代起就做着文学梦。
著有《谯楼春秋》(2006)《网事悠悠》(2009)等散文集,网络随笔写作独创一格,著名评论家、原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何镇邦称赞其“文笔显得活泼、平和、自然、不做作、不矫饰,自然有一种天然的纯美”。
在农村教育战线“8年抗战”后,1999至2005年,在莆田县委报道组、
莆田市荔城区委报道组、莆田市通联站担任过新闻记者,在中央级、省、市新闻媒体刊发各类新闻作品2千多篇,6次蝉联福建日报“十佳通讯员”,60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新闻、文学评奖中获奖。同时,获得
福建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莆田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莆田市职工自学成才奖等。
业余爱好广泛,电视专题片脚本创作有一定研究,并先后撰写《妈祖故里·宜居港城》《龙门山作证》《情系生命线》《八一希望小学》《梅园党旗红》等20多个专题片脚本。擅长歌词创作,先后为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鞋服城、
荔城区政府、荔城区慈善总会、福建新美集团、
埭头镇政府、
灵川镇政府、
莆田第十一中学、麟峰小学、梅峰小学等20多个单位创作主题歌曲。《荔城之歌》(歌词)荣获
莆田市人民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
去年秋天,应邀返闽参加第二届
莆田市文学节。就在本书作者林双华记述其历史变迁的荔城古谯楼下,同他有一面之缘。他不仅送了我一册《谯楼春秋》,还告诉我正准备把近年在报刊和博客上发表的散文随笔编为名为《网事悠悠》的新书,并请我预先题写书名,我满足了他的要求。没想到,不到半年的时间,书编成了;前不久,书稿发到我的邮箱里,近日抽空认真拜读了,发现大概由于作者“老记”的身份,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着一种天然的敏感,同时由于大都是
网络写作,心态又颇放松、文笔显得活泼、平和、自然、不做作、不矫饰,自然有一种天然的纯美。于是,便答应作者为其作序的请求,写下一些读后感,权当序言,同本书收集的六十多篇美文一起献给读者。
在六十多篇文章中,给我留下最深的是那些关于亲情、乡人以及童年生活的抒写与描述。“朝花夕拾”中有一组文字,总题为“乡下那些事”,记述童年的一些生活片段,诸如洗澡、照蟹、打仗、逮鱼、爱情、空慌等等,写乡下小孩下河洗澡、游泳、戏水的情景,晚上拿着火炬或电筒去照蟹、捉蟹的经历,还有小朋友们打架、逮鱼的种种有趣的事;至于说“空慌”,记述的是在海峡两岸沿海地区的一种生活经历和感受,那时海峡对岸的飞机常来骚扰,我们又还没有制空的优势,故有“空慌”一说。五十年代,我在故乡
闽南地区上中学时也有这种经历和感受。至于文中记述的童年时代的所谓“爱情”,就更有趣了。总之,这些关于童年生活趣事的回忆与记述,充满童趣,是很有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一个作家的童年记忆在创作中居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林双华的这一组关于童年生活回忆与记述的文字,再次证明这一点。其他,如写家庭生活变迁的《老屋》,生动记述一位乡村手艺人一生的人物素描《“桶美”小记》等篇什,也都是写得有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文章。
还有一种文字,大概是出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的敏感,对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有新的发现与开掘,从而写出一些富于思想启迪的文章来。例如,从儿子要找蚯蚓做作业,同儿子一起在城市里到处挖蚯蚓最后希望落空,从而引出一段关于环境治理以及生态平衡话题来的《城市里没有蚯蚓的家……》,从养宠物成风同作者联系的贫困生贫困的状况之间的联想引出一番话题来的《宠物狗与贫困生》,从市政府后山上的歌唱引出关于莆仙戏的悠长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一番话题的《谁在市政府后山歌唱》,等等,都是一些角度较新,开掘颇深的有见解、有思想的好文章。
第四辑“人在旅途”(他乡印象)中收入19篇游记,在本书中占有较大的篇幅。这些游记,或记述在内蒙、
陕西省、北京的游踪,抒写亲近
黄河、游览西安临潼华清池,车过
北京长安街的感想,或记述在省内游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尤溪,甚至就近游枫亭镇的经历,文章中大量引述有关名胜的历史沿革、风物和掌故,生动描写各地的山川景色,同时引发丰富生动的联想,具有较高的开拓读者视野的认识价值。但少数地方缺乏作者对山川景物和名胜的审美发现,可谓美中不足。
林双华出生于
莆田市一个贫寒的农家,从少年时代起就做着文学梦。经过长期的勤奋求学与从事教育、新闻工作的社会实践,生活的积累与文字的磨砺使他逐步在圆他的文学之梦。这本散文随笔集《网事悠悠》的出版,就是他圆文学梦的一个重要的脚印。在此,谨表示祝贺并热切期待他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