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
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戏剧
《青鸟》是比利时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戏剧。《青鸟》是一部六幕梦幻剧,该剧描写了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夜受仙女之托为邻家生病的女孩寻找青鸟的经历。他们到了了思念之国、夜之宫、森林和墓地,又来到了幸福国和未来王国。他们找到的青鸟不是改变了颜色就是死掉。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家的斑鸠就是青鸟,它治好了女孩的病,并且飞走了。兄妹俩也在这一次历险中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原来青鸟就在自己家里,而幸福,就在身边。只有甘愿把幸福给别人,自己才会感到幸福。该剧通过两个小孩寻找青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在剧中各种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拟人化了,其体而形象地给读者以启迪。
剧情简介
戏剧讲述的是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美蒂尔在平安夜见到一位仙女,仙女说她的小女儿必须得到青鸟才能幸福,吩咐他们寻找。两个孩子用仙女的魔钻,召集了面包、糖、火、水、牛奶、猫、狗和光的灵魂。先后搜寻了思念之乡、夜宫、森林、墓地、幸福花园和未来王国,却一再受挫。醒来时,蒂蒂尔、美蒂尔发现自己回到了家里。这时,邻居贝尔兰戈太大到他们家里,请求蒂蒂尔把他的小鸟给她生病的小女儿,狄狄意外发现小鸟是青色的。小姑娘得到青鸟,病立刻好了,可是青鸟却突然飞走了。
角色介绍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创作《青鸟》的1908年,那时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当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和阴暗面已明显地暴露出来。以爱弥尔·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强调用实验科学的方法,从纯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观点出发,客观地描写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而后期象征主义作家对自然主义作家偏重描写物质生活的倾向极为不满,期冀用象征和暗示鞭挞充斥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腐败现象。于是,莫里斯·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青鸟》,便应运而生。
作品影响
《青鸟》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该剧在1908年出版后,当年就由俄罗斯帝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在莫斯科首场演出就获得成功,连续上演了300场,并一直是苏联经常上演的剧目。1909年在伦敦上演,历时半年之火。1911年在巴黎演出。“五四”前后传入中国,1921年在上海由中西女塾的学生用蒙特利尔综合理工大学演出,当时的译名为《翠鸟》。这是中国上演的第一个外国话剧。该剧剧本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Maeterlinck.A.)(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的剧本充满诗意,被称之为诗剧。1889年,他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部剧本《玛莱娜公主》。1908年发表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是梅特林克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戏剧史上一部融神奇、梦幻,象征于—炉的杰作。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还有《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阿亚业娜与蓝酬子》《圣安东的奇迹》等。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莫里斯·梅特林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青鸟》一剧在立意构架上,以“寻找”作为基本情节线索,以旅程中的一次次超越作为主体的自由意志,以神奇幻想的童话故事作为抽象主题的寓意基础,以“寻找圣杯”的模式作为与观众共鸣的文化心理通感,比较成功地构建了寻找意象的象征意义—人类由于其渴求改变自身处境的自由意志,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理性的指引下,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方可实现自我,有所作为,这也正是现代人类精神的必由之路。
莫里斯·梅特林克曾认为戏剧的根本主题是人和宇宙的对抗及其悲剧性,人的悲剧主要在于对某些自然奥秘的无知。而《青鸟》则在这种对抗关系中架设桥梁:寻找本身正是人对自然奥秘和生命真谛的探索。因此,不论自然和宇宙何等神秘、对抗甚至可怕,不论人如何地“在这世界上是单独对付一切”的,人总要不息奋斗、理性追求,走向未来、走向光明,这才是克服悲剧的必由之路。所以,追寻之后,蒂蒂尔的家神奇地变得“更清新、更悦目、更欢快,象仙境一样无可比拟”,蒂蒂尔的斑鸠变成“我们要寻找的那只青鸟”,蒂蒂尔满怀深情地呼唤人们一起去寻找。
《青鸟》告诉人们,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坚持努力,终将发现生活的真谛。作品体现了莫里斯·梅特林克乐观主义精神。
在《青鸟》里,幸福这个抽象的东西被梅特林克用实体、生动的精灵的形式表现出来:肥胖幸福、金钱幸福、健康幸福、新鲜空气幸福、孝顺幸福。这些不同的幸福正是人们心中的不同的幸福观。作者使这些幸福观拟人化了,通过活生生的能说话、能付出行动的精灵们指引孩子们能清楚的感觉到什么样的幸福,什么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而什么样的幸福只是虚假、丑恶的表象。在轻松的幸福世界的游历中对儿童的幸福观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真是独其匠心。经历了对青鸟的找寻,两兄妹对父母心存感激,他们也更能体会到分享的幸福。
故事的结局“青鸟飞走了”,作者试图告诉读者找到幸福也不是万事大吉了,要真正把握幸福、守住幸福是很难的。不珍惜幸福,幸福就会离开,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幸福在身边,人们不懂得珍惜;幸福走了,却后悔莫及中。所以人们要去找寻幸福,用心去感受身边的幸福。
艺术特色
风格
《青鸟》是童话剧,剧作家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描写了人与动植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描写富有诗意、饶有趣味,读来耐人寻味。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与死是个谜。剧本第十场戏《未来王国》写得饶有趣味:一群身穿青色长袍的孩子均匀地分布于大殿中,在等待着出生的那一时刻的到来。他们中有人在玩耍,有人在散步,有人在交谈,有人在沉思;有不少孩子睡觉了,也有不少在千手柱间埋头于未来的发明;他们制造的工具、器械、仪器,他们培植或采集的植物、花卉和果实,也同宫殿的一致气氛那样,具有异乎寻常的、闪光的青色。然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不知地球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哭,什么是笑。不知什么是恐怖,什么是战争,对地球上的一切都感到惊讶、有趣。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然而他们也同人一样,也有爱、有恨,有希望,有憧憬。第三场戏写得尤其富于诗意。蒂蒂尔兄妹在第三场《思念之土》见到了已故去的爷爷、奶奶和七个过早夭折的兄弟姐妹。一般在文学作品里一写到死,一定是阴森恐怖,一写到死人,更是令人黯然神伤。但在《青鸟》中,他写“死人活在活人的记忆里”。当蒂蒂尔兄妹来到“思念之土”时,看到早已死去的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们如同生前一般。奶奶亲切地对他们说:“每次你想念起我们,我们又会醒过来,又看到你们。”爷爷也说:“我们睡得很香,就等着活着的人想念我们,把我们唤醒。”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死去的亲人容易引起伤感悲痛之情,然而读过《思念之土》这一场戏后,并不觉伤心难耐,却有欣慰留连之感。
人物形象
在《青鸟》中,作者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拟人形象。故事开始,在仙女钻石魔力的影响下,小屋里的一些动物和静物像人一样复活了:身体圆鼓鼓、又矮又胖的是面包先生;穿着一套火红的衣服,性格火暴的是火先生;身材婀娜,长发垂地的水姑娘还有清纯关丽而略带害羞的牛奶小姐;胳膊和双腿细长,就连手指都是棒棒糖的糖果先生。
《青鸟》不仅采用了童话中最经常使用的拟人化手法,而且运用的非常成功,作者不仅充分表现了拟人化人物独特的“物性”,同时还形象地写出了他们鲜明的“人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倔强、聪明、忠诚的小狗蒂鲁,自私、狡猾、心眼颇多的小猫蒂勒脱。他们在陪伴蒂蒂和咪蒂寻找青鸟的过程中与蒂蒂和咪蒂、与其他静物、与仙女、光神等人物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象征了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对话
《青鸟》一剧中的对话简短,时断时续,有时又极不连贯。莫里斯·梅特林克历来主张“在必需的对话之外,还有一种似乎多余的对话,这种多余的对话,倒是唯一能使灵魂深刻地倾听的对话,因为只有这种对话才是诉诸灵魂的语言”。所以,《青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简短和时断时续的特点。
结构
这是一出典型的象征主义戏剧。从全剧立意构架看,作品含有双重结构。
一是其总体框架结构。“渴望—受命—追求—启示—呼唤”,这是作品叙事大结构的简约构架。它具有很强的寓意性。首先是第一、二幕的两场戏,它在全剧起到总领作用。剧一开始就竭力渲染孩子对幸福的渴望,这象征着抽象的“人”的处境和渴求,它正是莫里斯·梅特林克所认为的人的内在需求和美的形象描述,也构成积极追求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仙女则代表着某种抽象力量和神秘理念,或可视作内在自由意志的外化。而“光”(剧中形象)作为“照亮、引导、理性”的象征,是追求、寻找的自由意志的探路灯。三个形象的独特关系,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欲望渴求、理念和理性指引、促而完成追求过程。这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哲学观。而“寻找”意象,正是作品的着意点,蕴含并提示人们:只有探索追求,才可能克服无知、实现自我,了解并掌握自然的某种奥秘,探寻生活的真谛。其次,寻找的足迹与每一场戏剧情境相扣。作品突出渲染了自然的神秘和与人类的对抗力量,并赋予自然存在以灵性、智慧等品质。
二是寻找过程所构成的线性结构。寻找青鸟的旅程,由一场场充满情趣的戏剧冲突串联。每个情景相对独立,但串起来看,由于主体的使命感和目标意识,又意味着一次次的超越,使其精神和意志遂显优越。每个阶段,都象浮士德式地面临某种冲突、灾难或考验,直至“未来王国”,构成了具有理性、顽强、果敢和强烈使命感的象征意义。
作品评价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这是一个青色的梦,在色彩学上,青色是一种希望与安慰的颜色。创作家把剧本题名《青鸟》,不是没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就是要告诉小朋友:人的尊严就在奉献,幸福的真谛也在奉献,看到由于自己的牺牲而给别人带去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改编作品
《青鸟》自问世以来,已被改编成多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其中包括1910年由宝琳娜·吉尔默和奥利弗·沃尔特主演的无声电影,1918年由莫里斯·图尔内尔执导的无声电影,1940年由雪莉·邓波儿主演,由沃尔特·朗执导的电影,1970年的苏联动画电影,以及1976年由乔治·库克执导的苏联与美国合拍的电影。此外,还有在多哥拍摄完成的《青鸟》,由格斯特·范登伯格执导,并在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电视方面,1980年日本动画电视剧《梅特林克的青鸟:蒂尔蒂尔和米蒂尔的冒险之旅》也是根据《青鸟》改编。此外,该剧还被改编成一部半小时的广播剧,在1939年12月24日的《银幕公会剧院》节目中播出,由雪莉·邓波儿和纳尔逊·艾迪主演。法国作曲家阿尔伯特·沃尔夫根据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原著创作了一部歌剧,在1919年于大都会歌剧院首演。
文化影响
《青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和戏剧领域。荷兰学校种类的弥迪尔学校和蒂尔蒂尔学校以剧中的弥迪尔和蒂尔蒂尔的名字命名,分别为肢体残疾的儿童和身心残疾的儿童开设。荷兰童军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扩展童军)开设的部门名为“蓝鸟”。为了庆祝《青鸟》100周年,比利时铸造了一枚高价值收藏硬币,即2008年铸造的比利时50欧元莫里斯·梅特林克纪念币,以《青鸟》为主图案。
续集
莫里斯·梅特林克还创作了《青鸟》的续集,名为《订婚;或,青鸟选择》,虽然鲜为人知,但它继续了《青鸟》的故事线。此外,梅特林克的情人乔治特·勒布朗也根据《青鸟》写了一部小说《献给孩子们的青鸟》。
美术作品
《青鸟》也启发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让·梅辛格于1912-13年创作的一幅立体主义绘画《青鸟》,以及玛格丽特·麦克唐纳德·麦金托什于1911年创作的《神秘花园》,都是受到梅特林克戏剧的启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品影响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风格
人物形象
对话
结构
作品评价
改编作品
文化影响
续集
美术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