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打洛省
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省份
哥伦打洛省(印尼语:Provinsi Gorontalo)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米纳哈萨半岛中部的一个省份,首府位于哥伦打洛市。哥伦打洛省成立于2000年12月5日,原先是北苏拉威西省的一部分。该省以“麦地那的门廊”(印尼语:Bumi Serambi Madinah)的昵称而闻名,这是对伊斯兰教文明摇篮的暗喻,因为哥伦打洛的前殖民地王国以伊斯兰法作为实施法律的基础,在政府、社会和法院领域。哥伦打洛省的面积为12,215平方公里。哥伦打洛省由多个主要族群组成,包括苏瓦瓦人和林博托人,博朗戈人和阿廷戈拉人。
历史
哥伦打洛省历史上是东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可以追溯到前殖民时代。据称,8世纪时当地有一个Suwawa王国。哥伦打洛市是苏拉威西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除了望加锡和美娜多。哥伦打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短暂被日本占领,最终成为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哥伦打洛被纳入北苏拉威西省,但在苏哈托倒台后,政府决定创建一个新的省份,这是由于文化和宗教差异与基督教占多数的北苏拉威西省,也是作为国家分权计划的一部分。因此,新省于2000年12月5日成立。
地理
哥伦打洛省坐落在苏拉威西岛米纳哈萨半岛的中部,版图呈现细长的形状,地图上几乎水平的从西向东延伸,总面积为12,215平方公里。哥伦打洛省两面临海,北滨苏拉威西海,南部是托米尼湾。在2000年之前,哥伦打洛省是北苏拉威西省的一部分,现在哥伦打洛省东接北苏拉威西省,西靠中苏拉威西省。哥伦打洛省海拔在0到2,400米之间,海岸线长超过590公里。菲律宾位于其专属经济区北界,哥伦打洛省所辖海域超过50,500平方公里。该省南北海岸有一些小岛,其中67个已被确定和命名。
行政区划
哥伦打洛省的省长和副省长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领导省政府。全省共分为5个县(Kabupaten)和1个市(Kota)。2000年哥伦打洛省成立时,辖有2个县和1个市(博阿勒莫县、哥伦打洛县和哥伦打洛市)。2003年,珀胡瓦托县从博阿勒莫县分出,波尼波朗戈县从哥伦打洛县东部分出;2007年北哥伦打洛县从哥伦打洛县分出。
人口
哥伦打洛省2000年人口为830,200人,其中96.7%信仰伊斯兰教。哥伦打洛人是当地原住民,占全省人口的90%,其余10%由其他族群组成。哥伦打洛人总人口超过100万,主要集中在哥伦打洛省,部分人居住在北苏拉威西省与中苏拉威西省。哥伦打洛地区传统上由5个群体组成,当地语言称为“Pohala'a”,字面意思是“家族”。这5个Pohala'a是:Gorontalo(哥伦打洛)、Suwawa、Limboto、Bolango和Atinggola。其中“哥伦打洛”最为强大,后来成了这5个群体重武器巴瑶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打鱼为生,他们是来自菲律宾南部移民,语言巴瑶语,与哥伦打洛语无法相通。也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其它地区的移民,如爪哇猿人、布吉人。
印尼语是官方语言,但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哥伦打洛语。此外,当地还有与哥伦打洛语很相似的Suwawa语、Atinggola语、Limboto语、Kwandang语、Tilamuta语和Sumawata语。语言学家认为,这些语言实际都可看作哥伦打洛语的不同方言。哥伦打洛语与北苏拉威西省南部地区的mongondow语最为接近。二者都属于中部菲律宾语系。哥伦打洛人也广泛使用万鸦老马来语(北苏拉威西省的通用语)。在今天,哥伦打洛语已经与万鸦老马来语有所融合。印度尼西亚出版了哥伦打洛语—印尼语词典、Suwawa语-印尼语词典、Atinggola语-印尼语词典。也有哥伦打洛语版本的古兰经。当地小学也有哥伦打洛语的教学内容。
旅游
哥伦打洛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北哥伦打洛县的佩帕亚(Pepaya)、玛斯(Mas)和拉贾(Raja)等岛屿是世界著名的海龟栖息地。林博托湖是40多种鸟类的家园,其中包括多种迁徙鸟类。哥伦打洛省还有许多其他旅游景点,如普洛真塔岛、萨隆德岛、奥莱勒海洋公园、奥塔纳哈堡和博图巴拉尼村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参考资料
印度尼西亚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02-18
目录
概述
历史
地理
行政区划
人口
旅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