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4年,又称甲子年,是中国唐朝会昌四年,同时也是南诏天启五年、日本承和十一年以及渤海国咸和十四年。这一年见证了多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包括黠戛斯派遣将军入贡、昭义大将郭谊等人的行动以及政治人物的流放。
会昌四年(844年)二月,黠戛斯派遣将军谛德伊斯难珠等人入贡,表达了迁移至
回纥汗国牙帐的愿望,并请求唐朝提供兵力支持。
李炎对此表示同意,并承诺在秋季对回纥发动攻击时,将派兵支援。随后,按照回纥的传统,册封了黠戛斯可汗。
同年七月,昭义山东地区的邢、洺、磁三州向
天宝投降。刘稹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震惊。他的大将郭谊和押牙王协秘密策划杀死刘稹并向
唐朝投降。八月,他们成功地解除了刘稹堂兄刘匡周的兵权,并说服刘稹归顺朝廷。刘稹性格软弱,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然而,他的宅邸内的兵马使李士贵得知此事后,率领士兵进攻郭谊,但被郭谊击败并杀害。郭谊随后重新安排了将领和官员,一夜之间完成了军事部署。第二天,他设计并处死了刘稹及其家族成员,并将其首级和降书送往唐朝。
刘稹的叛乱持续了一年多,至此宣告结束。
由于与
李德裕之间的长期矛盾,牛僧孺和李宗闵在
会昌四年(844年)十月遭到流放。李德裕指责他们在处理
刘从谏的问题上失职,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战争。尽管没有发现他们与刘从谏之间的书信往来证据,但由于其他指控,两人分别被流放到
龙川郡和封州。
赵嘏在会昌四年(844年)成为
进士。他是
淮安市(今
江苏省淮安市)人,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七律著称。他的作品受到
杜牧的高度评价,因此被称为“赵倚楼”。
马戴也在同一时期成为进士。他是
曲阳县(今
河北省)人,曾任河东掌书记,因直言而遭贬谪。他的诗歌风格以五律为主,代表作有《落日怅望》和《楚江怀古》等。
唐朝在
会昌四年(844年)春季和夏季讨论了恢复河西、陇右地区被
吐蕃占领的四个城镇和十八个州的可能性。为此,任命了巡边使刘濛负责准备武器和粮食,并调查吐蕃边境的情况。
武宗皇帝对
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会昌四年(844年)三月任命道士赵归真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赵归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主张清除佛教,认为它不是
中原地区的本土宗教,并且有害于人民。
会昌三年(843年)末,宰相
李德裕提出减少地方官员的数量。到了
会昌四年(844年)六月,吏部报告减少了内外官员共一千二百一十四人。
刘稹的心腹将领
高晋在七月投降,并提供了有关刘稹军队防御弱点的情报。宰相李德裕据此制定了针对刘稹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