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尾沙锥(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allinago stenura):是
鸟纲、形目、
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长21-29厘米。头顶中央冠纹和眉纹是白色或棕白色。上体杂有
红棕色、绒黑色和白色纵纹和斑纹,嘴基淡色,眉较暗色,贯眼纹宽。下体污白色具黑色纵纹和横斑。外侧尾羽特别窄而硬挺,较中央尾羽明显为短,尾呈扇形。虹膜黑褐色,嘴细长而直,尖端稍微弯曲;嘴尖端黑褐色,基部黄绿色或角黄色,跗和趾黄绿色或灰绿色,爪黑色。
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上。常结成小群,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
禾本科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主要以昆虫、
昆虫幼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
俄罗斯北部繁殖并迁徙到南亚,非繁殖季节分布于
巴基斯坦到
印度南部、
印度尼西亚、
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在
澳大利亚西北部和北部以及东非
肯尼亚游荡。
针尾沙锥头绒黑色,羽端缀有少许棕红色。从额基经头顶中央到枕部有一条白色或棕白色中央纹;两侧从嘴基经眼上缘到后颈有一条长的黄棕白色眉纹。眼先白色。从嘴基开始有一黑色贯眼纹经眼先。后颈、背、肩羽、三级飞羽黑色或黑褐色、其上杂有
红棕色、绒黑色和黄棕白色斑纹和纵纹。由于肩羽外侧边缘具黄棕白色,故在体背的两侧形成两条宽阔的纵纹。翅上外测覆羽和飞羽黑褐色,末端具窄的灰白色端缘;翅内侧覆羽和飞羽与肩相似。尾上覆羽淡
栗色,杂以黑褐色斑纹。尾羽24~28枚,多为26枚。中央5对尾羽绒黑色,具宽阔的棕栗红色次端斑和窄的棕白色端斑;其间夹一窄的黑色横斑,将宽的棕栗红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截然分开。外侧7~9对尾羽特别窄而硬挺并较短小,其宽度为1~2毫米,最外侧尾羽实际仅为一羽轴,形如针一样,颜色为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和端斑。自嘴角至眼和眼下各有一黑褐色纵纹。颏、喉灰白色,下体余部污白色,前颈和胸具棕黄色和黑褐色纵纹或斑纹;尾下覆羽沾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密被黑褐色斑纹。幼鸟和成鸟大致相似,但上体淡色羽缘窄,有时具虫囊状斑;翅覆羽具窄的淡皮黄色羽缘。
大小量度为:体重
雄性95~132克,
雌性92~135克,体长雄性210~268毫米,雌性242~285毫米;嘴峰雄性53~66毫米,雌性61~71毫米;翅雄性126~138毫米,雌性127~138毫米;尾雄性47~57毫米,雌性45~56毫米;跗跖雄性30~34毫米,雌性31~39毫米。
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早晨和黄昏环境较为安静时,常在开阔的水边浅水处、沼泽、湿草地和水稻田中漫步觅食。白天多潜伏在沟渠或草丛下。在有草丛或植被掩盖的地方,白天常蹲在草丛下,借助植被的掩护,将
长嘴𫚭插入潮湿的泥中取食。当一处
捕食完后,又快步走到附近另一处有隐蔽的地方继续取食。性胆怯而机警,当有干扰者到来时,常快步走到附近隐蔽处隐伏,或就地蹲伏于地不动,常借助自身的保护色躲避危险,直到危险临近时,才不得已被迫突然冲出,并发出“嘎一”的一声鸣叫。飞行速度甚快,飞行方向变换不定,常呈S形或锯齿状的曲折飞行,但每次飞行距离不大,通常飞行十多米后又降下。落地后
常静立几分钟,机警的观察四周,见无动静,才又跳跃式的疾速前进几步又停一会,或很快钻入草丛中。
主要以昆虫、
昆虫幼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将细长的嘴插入泥中取食。有时也吃部分农作物种子和
草籽。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
针尾沙锥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高原、泰加林和森林
冻原地带的沼择湿地,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边、湖缘、水库、水塘、溪沟、沼泽、草地和农田等水域湿地。
针尾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雄鸟常作求偶飞行。求偶飞行时,雄鸟飞翔于高空,忽而突然急剧下降,尾呈扇形散开,并从尾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通常营巢于山地苔原草地和沼泽地上,也在湖边、河谷和水淹的火烧森林地区营巢。巢筑于富有
草本植物的干燥地上或沼泽湿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松软的地上刨成一个近似碗状的圆形凹坑,内垫以枯草、
松针和落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白色,黄色或绿色,被有大的褐色或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7~44.5×27~31.5毫米。
中巴林,
孟加拉国,
文莱,
柬埔寨,中国,
科科斯群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日本,哈萨克斯坦,
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蒙古,缅甸,
尼泊尔,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台湾省,
泰国,
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美国,
越南,
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