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田制
丁田制
丁田制是朝鲜新罗时期的一种封建土地租税制度,始于圣德王二十一(公元722年)。该制度规定,16岁及以上的男性被视为丁,他们将获得分配的土地,并在达到60岁时归还。受田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政府通过租、庸、调的方式强制丁田农民缴纳各种租赋,包括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然而,到了九世纪,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农民的地位逐渐下降,许多人最终成为了依附农或奴隶。由于国有土地的减少,丁田制难以继续实施。
历史背景
新罗统一后,致力于完善和发展已经存在于朝鲜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巩固了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687年,实施了禄邑制,国家向文武官员授予了一定数量的收租地,用作俸禄。此外,国家和大贵族也向寺庙捐赠了大量的土地,例如693年捐赠给柏粟寺的土地多达一万顷,这些土地后来变成了僧侣和世俗封建主的私人财产。大封建主利用其特权严重干扰了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和平等征收税收的能力。为了遏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722年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引入了丁田制。
制度内容
丁田制规定,国家向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类。口分田仅限个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或转让;而永业田则可以由子孙后代继承。接受丁田的农民必须牢固地扎根于土地上,以粮食形式支付租金,并提供布匹或其他手工制品作为贡品。此外,他们还需要承担各种徭役。通过这种方式,新罗区国家直接掌控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确立了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基本原则。
参考资料
丁田制名词解释.道客巴巴.2024-11-09
第一节 丁田制.第一节 丁田制.2024-11-0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制度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