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飞,男,1962年10月出生,
湖南省湘阴县人,毕业于
清华大学,是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以及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1982年,杨孟飞毕业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同年起,杨孟飞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副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副院长。2005年,杨孟飞获得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他当选为
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2021年2月11日,杨孟飞成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的嘉宾。2024年5月,杨孟飞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学部主任。
杨孟飞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
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杨孟飞先后发表论文70篇,编著2部(英文1部),译著1部;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部级奖11项(
一等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2021年11月,杨孟飞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的“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22年11月12日,他获得2022年度
菠萝科学奖“希望奖”。
1962年10月,杨孟飞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1982年,杨孟飞毕业于
中央军委工程学校获学士学位。1985年,杨孟飞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同年,杨孟飞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后,历任该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长。1993年,杨孟飞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百优青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4年,杨孟飞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杨孟飞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杨孟飞获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
2005年,杨孟飞从
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7月,杨孟飞由
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学部通讯院士转为终身院士。2017年11月,杨孟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12月,杨孟飞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星载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2021年2月11日,杨孟飞成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的嘉宾。2022年11月12日,杨孟飞获2022年
菠萝科学奖希望奖。2024年5月,杨孟飞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学部主任。
杨孟飞在中国
返回式卫星控制
计算机的研制中,提出并实现了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该项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神舟号试验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中提出了采用前后台处理机任务分担、并行流水线工作的三机容错计算机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资源二号卫星控制系统计算机的研制中,提出了采用三机冷备份容错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了长寿命和高可靠的要求,参与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控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8项)。杨孟飞先后发表论文70篇,编著2部(英文1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
2024年9月17日,杨孟飞等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
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
地球化学特征。
杨孟飞作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指出教授系列教师发展定位不同于研究员,学院评价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为首位,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够更好支持全面育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对优势项目精心培育,力争在国家奖励层面有新的突破,建议学院充分发挥
计算机的行业发展优势和校友优势,把握住国家发展核心软件的契机,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面向需求做科研。在师资建设方面,学院要充分利用广州研究院和青岛研究院的优势,争取引进高水平人才。
杨孟飞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
算盘子,由此培养起杨孟飞对数字的兴趣。大学毕业考研时,杨孟飞只因对“空间”两个字感兴趣,就任由兴趣做主,报考了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空间
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从此迈进了航天的大门。
杨
孟飞的名字实际是叫“
孟辉”,只因湖南人“辉”“飞”不分,上大学时他将名字固定为“孟飞”。
杨孟飞院士做事从不回避难点、从不放过疑点,他的压力和动力都来自高度的责任感。国家赋予探月取样的责任和使命,支撑着他带领近万人的研制团队走过十年。(《
科技日报》评)
杨孟飞院士有着鲜明的科学家性格,既低调务实,又敢为人先。他把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沃土上,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航天报》评)
杨孟飞院士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领域,在空间飞行器系统和高可靠控制
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和卫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明日报》评)
杨孟飞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领域的科研工作,在空间飞行器系统、空间飞行器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和卫星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面对关键技术多、任务难度大、实施风险高等难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用圆满成功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圆满完成了
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实现了任务目标,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
天体采样返回,书写了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的又一壮举,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
海淀区文明办评)
2024年9月17日,杨孟飞等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
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
地球化学特征。论文中指出了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具有较低密度,表明其结构较为松散,
孔隙率较高。颗粒分析显示,月壤的
粒径呈现双峰式分布,暗示样品可能经历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矿物学分析显示,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主要物相组成为
培长石(32.6%)、
辉石(33.3%)和玻璃(29.4%),其中玻璃含量接近阿波罗样品的下限。此外,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斜方辉石,暗示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存在。
嫦娥六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更为研究月球早期演化、背面火山活动和撞击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辟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