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编自
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
惊悚片,围绕
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
《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
电影节,而是在
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
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电影聚焦于布盖爾绘画中的500个角色中的十几个,由一系列
小品组成,描绘了日常农民生活,穿插着一些主要角色的独白,包括布呂盖爾解释他的绘画的结构和象征意义。
基督的苦难主题与1564年佛兰德斯的宗教迫害相对比。
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
1996年,迈克尔·弗朗西斯·吉布森出版了对彼得·布呂盖爾老年人124 x 170厘米、500个角色的绘画《加略山之路》的详细分析,题为《皮埃尔·布呂盖爾老年人的十字架之路》。他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于2001年出版,标题为《磨坊与十字架》。《
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部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一流间谍惊悚小说”。2011年1月,马耶夫斯基开始制作这部长片《磨坊与十字架》,这部电影旨在是布呂盖爾绘画的叙事再现,根据
梅尔·吉布森的说法,这幅画唤起了布呂盖爾自己经常目睹的场景:
西班牙国王的民兵处决了一名佛兰德斯的新教徒。该项目的拍摄于2009年8月结束。
《
芝加哥太阳报》的
罗杰·伊伯特给予该电影四星好评,并表示:“如果你只看到开头的镜头,你将永远不会忘记它们。它以一幅著名的绘画开场,绘画中有一些人物在移动和行走。我们将更详细地了解其中一些人物。”
《综艺》的丹尼斯·哈维写道:“虽然不像《珍珠耳环的少女》那样严格的现实主义练习,但这部电影以对佛兰德斯乡村生活的热爱呈现,从服装到简单的机械。电影的叙事内容...并不直接或推进。...这部电影从未沉闷,经常令人陶醉。”哈维认为,如果巧妙地营销,这部电影“可能成为波兰导演的国际突破”。
《好莱坞报道》的
尼尔·杨赞扬了技术成就,但称这部电影“雄心勃勃但令人沮丧地平淡”。他认为英文对话“大多笨拙”,并认为这部电影“有着太多沉闷的欧洲布丁的感觉”。另一方面,在他为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撰写的评论中,执行董事格雷厄姆·莱加特写道:“...叙事不是重点——非凡的意象才是。这部迷人的电影让绘画真实地活了起来,它的奇妙场景如同
梦境进入睡眠的身体。”
《磨坊与十字架》实现了人们站在一幅伟大的杰作面前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在人们眼前的如此震撼、美丽、陌生又巨大、神性又栩栩如生——人们急切地希望能够走进到画当中。——《波士顿环球》
有时候大家需要走出电影狭隘的传统叙事去思考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而这部影片让自己思考的便是——为何人性有时如此残忍。——《Chicago Sun-Times 》罗杰·艾伯特
一堂有教益的艺术史课,但它缺乏彼特·格林纳威《
夜巡》那般的表现力。——《Chicago 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