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怡瓶(1887-1957),号育青,出生于南安丰州镇顶堡村。他在印尼创业并取得成功,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黄怡瓶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多次资助国内学校的建设和运营。
人物经历
黄怡瓶早年赴印尼谋生,起初从事杂役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创立了多家企业,包括建丰油厂、建隆米厂和建南皮工厂,从而成为一名有声望的企业家。他曾两次回国探亲,第一次是在二十年代,他慷慨捐赠资金用于丰州的中南小学和燕桂小学的发展。三十年代,他再次回国并在家乡顶堡村独自出资创办了明志小学,并承担所有费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中国视察,选择在丰州狮子山东南麓建立一所新的学校——南安华侨中学。遗憾的是,1957年黄怡瓶因病在印尼玛琅逝世,但他留下了遗愿,希望家人能够完成华侨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他的妻子吴宣化遵照遗嘱,积极支持学校建设,最终完成了南安华侨中学的建设。为了纪念黄怡瓶,印尼玛琅中学铸造了他的铜像,而南安华侨中学则将校园内的道路和建筑分别命名为“怡瓶路”和“怡瓶楼”。
教育贡献
黄怡瓶自幼未受良好教育,这促使他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教育救国”的理念。随着事业的成功,他在印尼玛琅创办了玛华小学和玛华中学,并担任董事长,亲自管理学校事务。他还向其他地区的侨办中学捐款。除了在国内的教育投入外,黄怡瓶在抗战时期担任南侨筹赈总会印尼玛琅分会主席,筹集资金和药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期间,他被逮捕并监禁三年,期间他的工厂也被日军占据。战后,他迅速恢复商业活动。1955年秋天,黄怡瓶受邀回国参加国庆庆典,并在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热情接待。1956年春天,他返回印尼之前,委托他人筹备在家乡丰州开办中学的工作。回到印尼后,他立即开始组织侨胞合作办学,并汇款建造南安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