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又称纳米尘埃,纳米尘末,指纳米量级的微观颗粒。它被定义为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小于100纳米的颗粒。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电子
能级量子化,又被称为量子点。
纳米颗粒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搭起了大块物质和原子、分子之间的桥梁。大块物质的
物理性质通常与大小无关,但是在纳米尺寸上却通常并非如此。目前观测到了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例如:半导体纳米颗粒的量子束缚,一些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
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磁性材料的超顺磁性。类固体和软的纳米颗粒也被制造出来。脂质体是典型的具有类固体特性的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大小不超过100纳米的微型颗粒。它的形态可能是乳胶体、聚合物、陶瓷颗粒、金属颗粒和碳颗粒。纳米颗粒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防晒化妆品等中。
纳米颗粒能够渗透到膜
细胞中,并沿神经细胞突触、血管和淋巴血管传播。与此同时,纳米颗粒有选择性地积累在不同的细胞和一定的细胞结构中。纳米颗粒的强渗透性不仅仅为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有效性,同时,也对人体健康提出了潜在威胁。但至今,对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还很少。
杜尔涅夫认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研究纳米
毒理学,也就是研究纳米颗粒依赖其形状、大小、原始材料、表面大小、带电荷以及用量、作用时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生物和毒理学的基本规律。
杜尔涅夫指出,药物纳米颗粒与药物本身的毒性有着原则区别,一般药物安全评估的方法对纳米颗粒药物不适合。比如,研究纳米的特性实验最好在活机体上进行,而不要在
细胞组织中进行。因为,纳米药物颗粒专用于患者,也就是说,应该在模拟一定疾病的活体上进行试验。除此之外,不能忘记,在遗传上人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人群对纳米药物非常敏感。
杜尔涅夫认为,研究评估纳米颗粒毒性的方法和完成必须的试验要用很长时间,这必然延缓了纳米药物在医学上的推广,但纳米技术工艺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对其产品毒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不好的趋势。他还指出,除了一些不可预测的医学后果,使用未经检验的纳米材料,将可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
2009年8月19日中国研究人员周三报告称,在纳米
涂料厂工作数月的七名中国年轻女性在没有适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罹患了永久性肺损伤,其中有两人死亡。
这项研究首次记录了纳米技术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伤,过去有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可以对老鼠的肺部造成损伤。检查发现,在这些女工的工作场所、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和肺活检组织中均找到直径为30 nm的颗粒(图1-4)。在电镜下观察到,这些颗粒分布在肺上皮和间皮
细胞的胞浆和核质中。肺上皮细胞蜷缩,呈现凋亡形态(图5)。通过检查,所有病例都排除了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相关疾病等的可能性。考虑到患者的病理改变与动物接触纳米物质后的相似,而且在患者的支气管、肺部组织中都找到纳米颗粒物质,因此推测,这些患者的疾病表现和病理改变可能与印厂内的纳米颗粒相关。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临床中毒部门的宋玉果医生在《欧洲呼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发表文章称:“这些病例给人们提出警告,在没有保护措施 的情况下,长期暴露在纳米环境中可能会对人类肺部造成严重损伤。”但美国政府的一名专家表示,这项研究只能证明存在工业危害,但无法证明纳米颗粒比其他化学物的威胁更大。
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使用不同的沉积方法,将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基材表面。基于所用的涂覆方法差异,涂层可以是单层或多层,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结构。纳米颗粒由于其
物理性质通常难以沉积在基材表面,通常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将纳米颗粒沉积于基材表面。
在LB膜方法中,纳米颗粒注入到气液界面槽中。浮动的颗粒通过滑障彼此靠近地压缩,电脑精确控制的滑障允许控制颗粒的堆积密度。将颗粒压缩至所需的堆积密度后,使用垂直或水平镀膜法将它们转移到固体基材上以产生单层膜;重复多次提拉制备
多层膜。
浸涂和旋涂方法是一种沉积纳米颗粒的简单方法。当堆积密度不是必要的成膜参数时,使用浸涂和旋涂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地制备纳米颗粒
吸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