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红,女,1966年3月出生于江西
永新县梅江镇,毕业于
中国音乐学院。1981年10月加入赣南采茶剧团,担任主演,参演了《山歌情》《
围屋女人》等20多个戏剧剧目。现为国家
一级演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代表作品包括《远山》《
茶童戏主》《花灯仙子》《补皮鞋》等。龙红曾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央宣传部“五个一”
工程奖、戏剧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和文华表演奖等荣誉。
1981年10月分配至赣南采茶剧团,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采茶戏艺术事业,先后主演 《山歌情》《
围屋女人》《王二小过年》等多个戏剧剧目。
曾任全国第七次文化会代表,
江西省政协委员,
赣州市政协常委,江西省第七届青联委员,赣州市青联副主席。
现任赣州市文化局调研员,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赣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带着一份梦想,怀揣一种荣光,肩负一个使命,先期抵京的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山歌情》主演龙红,这几天一直处在临演前的“冲刺”。26日深夜,在下榻的中国职工之家,龙红抽空安排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为了调理保护嗓子,只能小小声声说话,请记者朋友理解。”龙红如实相告。
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从发端一路走来,陪伴了喜之好之的客属人风雨40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采茶戏艺术工作者为了这朵“
山茶”永远绽放鲜艳,付出心血汗水浇灌。作为最灿烂的一朵“花”——《山歌情》,曾经“花”开在16年前,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虽然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采茶戏依旧传唱,《山歌情》依然经典。相约共和国60华诞,走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献演,是无数代采茶戏人集大成的厚积薄发,是对赣南采茶戏的最高礼遇。
“
赣南采茶戏生于大山,长于大山,成于大山,虽然是草根,但不低贱;戏种虽小,但震撼丝毫不微弱。”说起心爱的事业,龙红显得格外精神。人们为什么爱看《山歌情》?除了戏种本身的迷人魅力,故事内容形式表现“抓”人功不可没。戏中讲述的发生在赣南中央苏区的故事,契合了全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红色情结,而表现重大突破在于,厚重题材,鲜活创作,用非常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展现了客家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人格的升华。如果说《山歌情》是对一个时代的赞歌,那么,那种道德精神情操同样可以作用感召于当代。《山歌情》进京调演,不仅是对其艺术含量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召唤。
对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来说,《山歌情》复排复演,是一次对全体演职人员职业敬仰的
洗礼;老戏新唱,无疑将增强院团的荣誉感和认知感。而作为主要演员,16年前担纲饰演主人公贞秀,16年后再度登台主演,龙红有着不一样的切肤感受。
时隔16年,当年的青涩懵懂,历经岁月的磨砺,愈加散发着对采茶戏、对剧情的拿捏处理的深厚功力。心路历程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的龙红坦言,如今通过对戏情的潜心梳理,对塑造的主人公分寸把握更到了位,感觉参加演出完全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与当年是天壤之别。虽然这次复演大多数当年的演员已更换,但欣慰的是,新演员表现一点不逊色当年,也许是面对舞台越大,成长越快吧。
演好主角,对如今的龙红在体态、扮相和身姿上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塑造剧中18岁的女主角,龙红接到演出任务后,近3个月没吃一粒米饭,每天靠进食菜汁、营养片维持体能,经常饿得见到什么都想啃,“你的手别在我眼前晃动,不然,可能会啃上一口呢。”龙红似真似假地跟记者开玩笑地说。结果,让她满意的是,她减下了7.5公斤体重。令龙红感念的是,为了这台特殊的戏,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的关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平热情关心和支持,多次过问解决有关经费、演出场地等问题。与当年舞台设计只有5000元相比,这次晋京演出阵容可谓豪华,与之相匹配重新在舞台、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方面,请
北京市的专家量身定制,大胆创新,打造
赣南采茶戏的范本,留下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