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吉祥寺,位于
陵川县城西15公里
礼义镇西街村。创建于唐
大历五年(770),
北宋太平兴国、元代至元及明、清各代均屡有修建。寺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左右廊庑等。前殿、中殿均为宋代遗构,尤其是中殿,单檐悬山顶,梁架简洁、建筑手法古朴,保留了更多的北宋风格。后殿为明代建筑。寺内还存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至明、清时期碑刻多块。寺院布局严谨,规模较大,是一处保存基本完好且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遗构。
现有房屋共66间,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1996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创建于唐
大历五年(770年),宋太平兴国、元至元和明洪武、
天顺、
成化年间及
清代均屡有修建。现存建筑前殿、中殿为宋代遗构,其余皆明、清重建。
主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六,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施隐刻栱。梁架为四椽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顶三彩琉璃吻兽,并留有清
咸丰九年(1859年)烧造题记。
中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后檐四铺作出单抄,补间斗栱为隐刻装饰。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顶黄绿琉璃剪边,方心点缀。
后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两厢建筑构造简单,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式布灰瓦顶。寺内碑碣数通,记录了寺史历史沿革和修建情况。
历史沿革
北吉祥寺创建于唐
大历五年(770),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缮。寺院布局严谨,规模较大,是一处保存基本完好且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遗构。原名什柱院,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重新赐额为“北吉祥院”,后代屡有修扩建,形成了坐北朝南、集多处不同历史信息的建筑群。现有房屋共66间,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1996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介绍
残存建筑一、前殿建筑形制
平面
台基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3.52米,前檐高1.08米,后檐高0.75米,顺砖垒砌,间隔石蜀柱,周铺散水。台明之外于前檐明间设踏跺七步、后檐明间设踏跺五步。建筑占地面积220.7平方米。殿内外地面方砖淌白细。该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共用木柱14根,其中金柱两根,周檐柱12根,属
山西省地区宋金时期较常见的减柱造格局。各柱头卷刹和缓,风格统一,头径约为底径的0.8倍。角柱高3.98米,正面侧0.04米,侧面侧0.03米,与宋《
营造法式》“随柱之长,每一尺侧一分;若侧面,每长一尺即侧角八厘”的规定正相吻合。各金柱底设有青石质宝装莲瓣式覆盆柱础一枚,础盘边长1.04米见方,盘厚0.31米,其上覆盆高凸0.09米,盆唇高0.01米。与宋《营造法式》卷三中“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若造
覆盆子,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的相关规定也基本相符。
梁架
前殿为彻上露明造。横向看属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周檐柱头之上施阑额和普拍枋。在前后下平槫之间又施四椽栿一道,上置蜀柱承托平梁,平梁之上施侏儒柱、丁华抹颏栱及叉手共同承托脊部。各蜀柱、侏儒柱底部的两侧施合。各槫接缝处均撑以托脚。两道四椽栿之间置
驼峰座斗隔承。纵向看上下平抟均用实拍间和替木承托,相临两缝梁架之间的蜀柱上端穿顺身串,金柱间施联络枋,脊槫之下为半栱连身对隐的双材襻间。前槽两次间施爬梁,梁头搭卧在南山柱铺作之上,梁尾卡扣于上、下四椽栿之间。后槽两次间各
施丁栿一根,其前端与北山柱头斗栱结构形成耍头伸至外檐,其尾与金柱斗栱结合一体并与乳栿交构顶托四椽栿尾段;在爬梁与丁栿之上置有蜀柱、合,蜀柱之上托有座斗、系头栿、平梁等构件,在各系头栿外侧斜戗托脚。两山出际为1.23米。各转角处施有大角梁、仔角梁、隐角梁 递角梁、抹角梁等构件。
斗栱
周檐阑普之上共置12垛五铺作柱头斗栱。外转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柱头枋隐刻泥道慢拱,前、后檐耍头为昂形,两山耍头呈
直翅亚目形,前檐里转出双抄托压跳承四椽伏,后檐里转昂尾做压跳承乳栿,耍头后尾呈挑斡做法挑于下平槫与蜀柱的结点。两山前槽里转斗栱出双抄,头跳之上施异型拱与上层华栱十字相交,二跳头上托压跳及爬梁。后槽里转斗栱偷心出单抄,托压跳承丁栿。转角处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两侧
瓜子栱与45°角斜出的头昂相交,两侧令栱与由昂相交。该殿不设补间铺作,而在一层柱头枋中央隐刻荷叶墩或
菱形墩,上又影刻
扶壁令栱,上置三枚散斗隔承。殿内金柱斗栱单抄托头,明间出重栱,泥道栱伸向次间呈头状,其上慢栱与丁栿为连体。斗栱用材宽14厘米,材高21厘米,栔高8.4厘米。折合宋营造尺材宽4.4寸、材高6.6寸、栔高2.64寸。宋《
营造法式》卷五中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主。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第五等材广六寸六分,厚四寸四分,殿身小三间或厅堂大三间则用之”。该殿用材恰与之相符。
屋顶
前殿为单檐歇山琉璃剪边布瓦顶,屋顶总高13.13米,投影面积为361.7平方米,置有九脊十兽,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及各脊端的吻兽,皆为黄绿相间的琉璃制品。龙形正吻各由八拼组成,口吞正脊,怒目前视。吻身正背两面各饰一条双爪四指飞龙,尾部外曲回卷。
墙体
檐墙厚99厘米,墙体内外表下脚设石地栿一层,其上顺砌青条砖至顶,包砌阑额7厘米,无签尖,墙面无收分,属
清代维修时垒砌。墙内垒
土坯与条砖。前后檐明间置板门,前檐次间为直棱窗。
现状
压面石严重风化,大部分面层剥蚀。地面砖破烂不堪。殿内佛台与金内扇面墙在学校占用期间被拆毁。金柱下的宝装莲瓣柱础存在裂缝、部分莲瓣被剔凿掉的现象。前檐台明以外明间的踏跺被后人改成了砖石混合的九级台阶。殿身周边排水系统不畅,经常有积水滞留在台基周围,不能及时排走,毛细水上侵使台帮砖石严重酥碱风化,并伴生鼓涨变形,最甚处水平鼓凸15厘米。部分柱身出现程度不等的糟朽,最严重者通身糟朽,朽深达10厘米,致使柱网呈不规则
沉降并伴随倾闪,柱头最大沉降值达25厘米,总体沉降趋势呈由南向北递增,西北角偏重。
北吉祥寺由于柱网的沉降与倾闪,牵扯构架异动,排架倾闪最大值达22厘米(向西北倾闪的东山排架)。构架中多处构件出现劈裂、折断、节点拔榫、位移等现象。其中明间东缝脊槫接点脱榫的净水平距达12厘米(榫头长为23厘米),明间脊槫、前檐明间上平槫、前檐西次间下平槫、后檐明间檐槫、东次间檐槫、西缝乳栿等多处主要构件折断,檐口整体起伏不平部分塌。为防塌顶,后人采取了临时支撑措施。
柱网与梁架的
沉降走闪导致后檐斗栱压槽枋水平位移14厘米,斗栱倾斜7°,伴随出现斗材压扁变形、卯口挤裂、榫头折断、斗耳断落。牵扯挑斡中腰折断,出现屋面反弓现象。后人在头昂下部与檐墙之间临时支顶了斜木支撑。屋面现状瓦件形制混杂脊饰残缺不全。正脊仅存两端
鸱吻与中部吞口,垂脊幸存不足1/10,戗脊缺失近乎2/3。屋面瓦件松动杂草丛生,严重漏雨。正吻高2.06米,东吻上端部北倾18厘米,西吻上端部北倾22厘米。在各吻下脚南缘与垂脊挂尖相依处分别拉开宽17厘米与19厘米的缝口,口内泥背裸露,缝深至望板。檐墙外表下脚的地栿石看面呈现浅表风化酥碱,墙面有零星裂缝。
自
新中国成立后,北吉祥寺曾长期被当地用做教学场所,许多建筑的墙体、门窗装修、室内格局等被改动。前殿前后明间安装了现代小板门,前檐次间改装了大玻璃窗。综观各部现状,主要是因木柱无序糟朽引发的柱网不均衡
沉降,导致了构架走闪,相关构件位移折损,屋面瓦件松散滑坡严重漏雨,促使相应部位的构件腐朽,负荷强度锐减。其次,是前人不规范的维修改制及疏于有效管理使损害愈重。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及年久失修,现状损毁严重。
附近景点
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
礼义镇,南北相距2公里,有两座吉祥寺。由于它相距不远,又都是根据人们祈求富贵吉祥的心
愿命名的,且年代久远,皆为一方宝刹。
南吉祥寺位于礼义镇平川村,建筑宏大,结构完整,形制壮观。该寺创建于
李世民贞观年间,原位于平川村南面的宋家川,至宋
天圣年间迁移至平川村重建。全寺共分两进院。中轴线上山门为过道式二层戏楼,两侧有钟鼓二楼。一进院为过殿,俗名中央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宋代建筑。根据碑文记载,县潞城里崔氏一家宋时寄居于平川村,年迈乏嗣,自捐资财,创建中央殿三间,由是生贵子崔孚,年十五中状元,发于
宋朝七状元之首。
三大殿均用灰色钢瓦铺制,殿顶均有彩色龙吻对峙、彩色琉璃剪边和琉璃图案装饰,色彩斑斓,有富丽堂皇之感。南、北吉祥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