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村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下辖村
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距县城所在地110千米,平均海拔2300多米,全村总面积 1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80亩,辖5个村民组,229户960人,其中苗族占95.1%,彝族占4.9%。
角海鹦,当地彝语意为“一个山塘接一个山塘”,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破碎,25度以上坡耕地占90%。从前的海雀村缺水少粮,是“穷”的代名词,是国家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1985年,海雀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8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87元,森林覆盖率不足5%。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称为毕节试验区发祥地。
1995年3月,海雀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选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14年9月,海雀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选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23年11月,海雀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此外,海雀村还被列为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
地理环境
赫章县的海雀村,地处乌蒙山深处,是“苦甲天下”的地方。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海拔2300米,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
历史沿革
2016年,海雀村已整体脱贫。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全村辖5个村民组209户812人,其中苗族199户762人,彝族10户50人。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
人口总数:812人、农业人口:790人、非农业人口:22人。
经济
29年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只有5%,800余村民在石漠化的自然环境里,艰难地求生存,年人均收入仅33元。今天,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0.4%,年人均收入增至5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人均占有粮食307公斤。
特产美食
社会
1985年这里的群众还过着“家家断炊、衣不遮体”的日子,贫困程度之深震动了中南海。这是一个叫海雀村的小村庄。
一篇内参引起中央高层关注海雀
“在海雀村查看了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彝族老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眼看就要成为饿,但安美珍大娘却说,党和政府还是很好的,关心我们,怪我们自己没出息,政策很好,党和国家是关心农民的。”
故事继续发展
1985年6月,新华出版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在新华社总社的内参刊物《国内动态清样》第127期上,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赫章县及海雀村的贫困状况,海雀村“苦甲天下”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当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次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到赫章县视察调研。之后,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此,海雀村向贫穷落后发起了总攻。
2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文朝荣带领全村百姓苦干实干,海雀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以住“杈杈房”、“茅草房”、“人畜共居”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如今,海雀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上升到2013年的70.4%。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海雀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8年11月,海雀村被命名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19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特产美食
社会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