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该村古碑记载,村名“八特”由战国时期邯郸名相蔺相如和廉颇所赐,一直沿用至今。据传村西南原赵王殿庙群内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一通,记载八特村由来是因有
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树、八石、八村、八位学有专长的老人这八大特点之综合。该碑文中提到出自本村的名人
蔺相如和荀子。此碑1946年在南山顶开荒时被发现,后在“文革”时被毁。所幸有村民曾偷偷对碑文作了摘录,使后人对“八特”村之名得见其由来。该碑文中还透露此碑为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见“八特”村名历史之久远。其后的清
同治年所立重刻碑等,均延续此说。村中的泓济桥是南北八特的分界限。建于明代,是一坐建筑奇特
石拱桥,桥分二层,下层为单孔拱券式,上层为双孔拱券式。桥面两侧望柱上雕刻狮子、
绣球等造型。“九个狮子仨绣球,六个和尚俩平头,四条石栏杆,廿四
块石枕头”。
八特村是
蔺相如、
荀子的故里。尽管对此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有他们在
赵国、在
邯郸市、在邯郸附近的说法。而八特村则一直有这种传说。《峰峰民俗。八特卷》一书,对此有较为详细说明。
对于荀子故里,则更有荀子研究学者
蒋鸿林先生考证,
荀欣随
赵敬侯迁居邯郸,在邯郸建有宅苑,而八特村父老世代相传原八村之首的“荀家庄”就是荀子的故里,这里不仅有荀子的庄园旧址,而且还有很多荀子幼年和青年在这里生活、成长的传说。可见,八特村自古就有“
荀子是八特荀家庄人”的说法,经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至今,当非空穴来风。2012年7月24日,
邯郸市荀子文化研究会还组织召开了“八特村荀子故里考察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