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坪村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羊坪乡羊坪村
羊坪村隶属永胜县羊坪彝族乡,是羊坪乡政府所在地,到羊坪乡为土路,交通方便,距永胜县16.2公里。辖上羊坪、刘家社、麦架坪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04户,有乡村人口2460人,其中男性1285人,女性1225人。其中农业人口2510人,劳动力1365 人。该村是纯彝族居住地。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605户通自来水,有1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 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6%)。有62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3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9.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76户(分别占总数的49.12%和44.16%)。该村到乡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6.2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4辆,其中农用车有33辆。全村有1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7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34人,参合率93%;享受低保23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人畜混居的农户625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532.1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23.04万元,占总收入的79.5%;畜牧业收入109.1万元,占总收入的20.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3头,肉牛55头,肉羊52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阳芋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3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0.7%。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白芸豆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625户,共乡村人口2510人,其中男性1285人,女性1225人。其中农业人口2510人,劳动力 1365 人。该村是纯彝族居住地。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34人,参合率93%;享受低保234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人畜混居的农户625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 所,校舍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拥有教师26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03 人,其中小学生344人,中学生15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 1 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6人,少数民族党员46人,其中女党员8人。
村两委班子由支部书记1名、支部副书记2名、村主任1名、村副主任2名组成,村委会下设16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51人。
人文地理
羊坪彝族乡羊坪村委会住着勤劳、善良、勇敢的羊坪彝族人民,共同延续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世事人情,还是风俗习惯,都融汇着迷人的故事。
一、以木为主的住宅房屋
彝族原为游牧民族,以放牧为主,随着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并成为主业后,逐步定居下来。喜欢在依山傍水、林木环绕、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房屋。村落以几户、十几户为最常见,比较分散。住房有两种:土墙木顶、木墙木顶(木板房),现在已发展为土墙瓦顶结构的房子。其中木板房是彝族住房的代表,又名黄板房,彝称“师伊”,全用木板筑成。高一丈(3m)有余,用圆木作柱,木桩作墙,四壁用竹木篱排扎而成。屋顶用簿木板分前后三路横排重叠覆盖,以石压面,不用钉。
室内用竹篱笆间隔,分为左中右三间,中为堂屋,开有大门,中央设有火塘,火塘中立有三块石砖,用以支锅,称为锅桩,火塘主要用于烧饭、取暖、照明等,火塘内火种终日不灭。在火塘两侧各垫一张竹篾席,俗称篾折笆,彝称“玛觉”,人坐其上,主人坐左边,客人坐右边,不宜坐错。篾席既是坐着休息之所,又是一家人吃饭的餐桌,该间集厨房、客厅于一体。左为主人内室,彝称“哈库”,是用来存放贵重物品及供奉祖灵之所,不容外人进入。右为存放粮食、石磨等物品的储藏间,彝称“嘎怕”。正房下侧为畜厩,院子四周用高1~~2m的木柴排扎成围墙,俗称“篱笆柴”,整个房屋别具一格。
二、多彩的服饰
彝族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男女老幼各有特色。
女装:少女头梳独辫,戴头帕,压红头绳一根,裙子为两节裙,上筒下褶,红白相间,多用素色。当女孩成年时(年满12~~13岁),举行换裙仪式,彝称“陕拉尔”。已婚末生育前的女子象少女一样戴头帕,生育后的女性将头帕换成八角布帽,其形状似一囗锣锅,因而俗称“锣锅帽”, 彝称“俄尔”。
成年女性上衣彝称“依底”或“依比”,有对襟大袖、大襟小袖、对襟多扣领褂等3种,对襟大袖上衣多用黑色绒布料缝制,对襟领褂则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缝制成背心状,无领无袖。
成年女性下装穿三节彩裙,裙式腰小摆大,中部为直筒状,上部是腰,下部成皱褶,其特点就是在于下节的层层皱褶,熟称“白褶裙”。青年女子彩群对比强烈,多选用红、黄、翠绿、粉红、玫瑰红等与白色相间拼镶而成,色调绚丽鲜目。中老年妇女的彩裙也很漂亮,但色彩素净淡雅一些,多以黑蓝及天蓝与白色相间拼镶编缝而成。
男性服饰:儿童不包头巾,留撮头发“天菩萨”于脑门。成年男子用长约6米左右的黑布包头,俗称“套头”,彝称“俄提”。上装内衣多为对襟领白布褂衫,外衣为对襟短尾矮领,布料为黑蓝两色,纽扣奇特排列密实而整齐,典雅大方,独具风采。下装多采用黑、蓝两色布料的大裆裤,其特点是裆大、脚口大。
披毡是彝族的又一奇特服饰,用羊毛杆制而成,为防寒、御冷之用。有单披、双披2种,单披称“瓦拉”或“荷薄”,形似一口铜钟;双披称“架什”,形似斗蓬。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随身携带不离,白天披之御寒,夜晚当被暖身,平时即能防雨又能避日。
三、神奇的婚俗
彝族的婚俗独特而有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换裙子:彝话叫“陕拉尔”。
彝族向来有指腹为婚的习俗,当少女长至12—13岁时,还没有婚配或出嫁就象征性的给姑娘举行一次出嫁仪式换裙子(又叫梳头)。它标志着姑娘已经进入青春期。如果姑娘已经婚配或出嫁,这一仪式就不另举行。
2、看胆就是订婚,彝语叫“吾冉姆”。
它是卜定吉祥祸福和婚姻美满与否的重要标志。当男方家托“毕摩”算好年庚后,请媒人背上一坛酒到女方家去订婚,女方家看年庚合适后,立即杀一头小肥猪,取出胆囊,若胆汁多而饱满就认为是吉祥幸福的征兆,是一桩美满的烟缘,主客皆大欢喜,商议聘金并认可后支付部分聘金,就算订下了这门亲事,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得毁约。若胆小而干瘪,就认为是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得不到上天的认可,这桩婚姻即告吹。
3、提亲:彝语叫“媳尔”。
主要是男方向女方商定并择定接亲吉日的仪式,由男方请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背一坛酒,带上订婚的聘金,上女方家去提请。
4、结婚:
到了婚期,男方家就请两个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小伙子,备上一匹装饰得五彩缤纷的马,驮着新娘的一套嫁妆,背上一壶酒,按约定接亲吉日前去迎亲。迎亲者彝语叫“厢姆”。在女方家,寨子里的姑娘们为了不让自己的伙伴轻易地被接出村外,一起出谋划策,商量如何阻拦整治两个迎亲者。夜晚,两个迎亲者被拒之寨外,困在山村野外,没得吃、没得喝,挨冻受饿苦不堪言,妇女们则为之拍手称快。第二天鸡叫头遍后,两个迎亲者从山上悄悄下来,避开妇女们,用石头在主人家板壁上狠狠敲击几下,并大声喊到“哦……木克拖哦哩!”意为通知主人家赶紧起床备马送新娘上路。喊毕又赶快溜回山上。当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主人家就从屋里拿出一张篾芭垫在院坝内,让新娘坐在其上由表姐给新娘梳头打扮。然后才去山上将两个迎亲者请下山来盛情款待。同时主人家着手安排送亲的人们,送亲者都是男人,人数越多越显示娘家的气派。一切准备就绪,此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即开始启程,送亲的人或骑马或徒步,簇拥着新娘,伴随着初升的太阳,浩浩荡荡前往婆家去,不论路程远近,只能待日落才能进入婆家。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1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0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920.6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口比较多,耕地较少,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陈旧思想还是比较严重,在发展新产业方面不易接受,缺乏大量的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和教育事业。。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重视教育,招商引资,为羊坪乡的发展开一个有好有快的头,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十二五”期末,力争使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
参考资料
村务公开.-.2016-02-23
目录
概述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文化教育
基层组织
人文地理
村务公开
发展重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