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萍
北京大学科学工作者
周欢萍,女,北京大学科学工作者,专注于新型功能材料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她在推动清洁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中,周欢萍及其团队通过引入离子对,显著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她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可,包括2019年的科学探索奖和2022年的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人物经历
1983年12月,周欢萍出生于湖南浏阳。
2001年9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化学专业就读。
2005年7月,本科毕业。
2005年9月,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师从化学家严纯华院士。
2010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2010年10月,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深造,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5年6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特聘研究员。
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2021年8月,担任该学院的长聘副教授。
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2年2月,晋升为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社会任职
科研成就
周欢萍探索并发展了面向新型薄膜光伏材料与技术的新原理和新方法。通过分子工程的手段及微纳技术精确控制薄膜的生长、缺陷的钝化/抑制、以及载流子输运通道,解决材料在基于溶液法制备工艺过程中带来的质量低/载流子复合率高,以及材料在工况下的本征光、热不稳定性问题,从而显著提升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寿命,以获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光伏技术。发现揭示了各类常见缺陷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与器件性能的关系,搭建光电材料与能源器件的桥梁,为化学、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提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器件结构。
周欢萍读博士时的研究方向是“稀土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自组装及表面功能化”。开始博士后的研发工作不久后,周欢萍的专业方向转为无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在美期间,她和合作者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利用气相辅助的溶液法制备钙钛矿薄膜的方法,随后创新性地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以及相关界面,从而制备出了光电转化效率为19.3%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是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回到中国以后,她牵头成立了课题组,开启了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周欢萍面向国家的重大能源需求,围绕无机化合物/有机杂化光电功能材料,开发了薄膜生长、缺陷抑制/修复及器件构筑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并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
根据2024年1月Aminer平台数据,周欢萍发表了190余篇论文,被引用逾27000次,H指数为65。其中,2014年以第一作者发表于《科学》的论文《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Highly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被引用6700余次。
根据2024年1月Aminer平台数据,周欢萍获授权专利19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的专利7项。
人才培养
2022年,周欢萍指导的学生李能旭的博士论文获得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度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一等奖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周欢萍小时候家里没有通电,她和兄弟姐妹就在煤油灯下做作业。也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激励了她投身于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人物评价
周欢萍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身上似乎散发着温暖的光。她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创新者,也是学生们心中的“小太阳”。(《科技日报》评)
周欢萍,人如其名,是个欢乐人儿。她能乘风破浪,亦能云淡风轻。(《中国妇女》评)
这个生于湖南省的女孩子骨子里有着倔强的气息,是个从来都是心有所向、并着手将其实现的人。(北京大学工学院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社会任职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