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廷浩,出生于
宝应县,现任
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
卢廷浩于1964年至1968年间就读于扬州水利学校(现
扬州大学)陆地水文学专业。随后,他在水电十四工程局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直至1973年。同年,他进入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
四川大学)深造,攻读水工专业,并于1977年完成学业。之后,他又回到水电十四工程局工作至1980年。在此期间,他还曾短暂地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最终获得了岩土工程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自1982年起,卢廷浩一直在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卢廷浩的研究兴趣涵盖土的基本性质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非饱和土固结、高土石坝(堤)、面板堆石坝、地下结构等的
应力变形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
卢廷浩通过对多种土的本构模型的实验、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如非线性E-u和E-B模型、剑桥模型、椭圆-抛物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完善和发展了分部屈服弹塑性模型,并提出了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计算方法。此外,他还提出了适用于土石坝(堤)初次蓄水的新湿化计算模式,并正在研究心墙堆石坝非饱和固结变形计算模型与方法。他对砂砾石面板坝失效缝渗流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提出了洞室围岩喷锚支护等效锚固压力有限元模拟方法,成功应用于伊朗塔里干地下厂房围岩的喷锚支护设计。
卢廷浩分析了Goodman无厚度单元和Desai有厚度薄层单元等常见接触面模型的优点和不足,并总结了实际工程中观察到的土与结构间的错动或滑动现象。他通过小尺寸和大尺寸接触面单剪试验,探索了不同材料之间接触面的应力应变规律、错动位移和破坏特征,并记录到了粗粒垫层料的剪胀/剪缩特性。他提出的二维、三维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他还提出了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三参数接触面模型,改进了Goodman无厚度单元的应用精度。在“九五”期间,他对混凝土面板坝的面板缝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得到了面板接缝本构模型和相应参数,并提出了“面板接缝模型”。这一模型已被应用于水布垭等高面板堆石坝,受到业界的好评。他的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也成功应用于黄河公伯峡面板堆石坝的模拟计算,揭示了面板坝的面板脱空机理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保障了大坝的安全。此外,他还针对伊朗塔里干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问题,提出了洞室围岩喷锚支护等效锚固压力有限元模拟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该项目的设计。
卢廷浩推导了非饱和土三维固结
方程,并指出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他认为,一维、二维和三维饱和土固结方程以及一维和二维非饱和土固结方程都是该方程的特殊情况。这个方程在膨胀土
地基与边坡变形稳定研究、土石坝心墙填筑与蓄水的固结变形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试验和应用研究。
卢廷浩的理论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他参与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其他重点工程的研究,并研发了Biot固结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及相关前处理程序。这些程序已经应用于多个土石坝的计算,包括上海
吴淞江河口的水闸地基基础和结构三维Biot固结计算。他还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平面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以及土坡稳定分析程序。
卢廷浩在其学术生涯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其中包括:“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土质心墙体堆石坝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他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他还因“土的变形规律研究”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
三等奖,以及因“
京杭大运河续建工程(江苏段)”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他还因其在“宽
级配碎石土作高堆石坝防渗体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因“二灰(土)桩加固高等级公路软基研究”获得
江苏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在教学方面,他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土力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以及“高等土力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他还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获得
河海大学优秀指导教师奖,并且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专业导师制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河海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他还获得了
严恺教育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并且是多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