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是
江苏省重点大学——江苏大学的直属院系。
学院由原
江苏大学法学院和原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合并而成(2011年5月)。学院设有法学、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四个专业(方向)。
历史沿革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由原江苏大学法学院和原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合并而成(2011年5月)。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学院坚持科研团队建设,注重学术研究与完善激励机制。学院科研业绩稳步提升,成绩显著。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2项;出版著作、教材18部;CSSCI源期刊论文发表数连年攀升,全国法学院核心科研统计分析报告(2009-2011)显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法学CLSCI论文数和他发数位列全国第61位。该学院已凝炼与梳理出理论法学、法律
历史学、
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社会保障法学等五个科研团队与学术研究方向,其中,理论法学的科研立项及法律史学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究机构
对外合作与培训中心
设立宗旨:为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办学效益,改善教职工待遇,保障与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激励机制有效运行,经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成立文法学院对外合作与培训中心。
项目范围:开展横向合作项目;承办相关专业会议;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专题培训。
学术交流
2013年2月26日美国西敏大学新科学习学院院长Aric Krause教授率代表团来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访问,就国际化合作办学进行了会谈。
双方就国际化办学等事宜进行了友好讨论。文法学院院长刘同君教授向来宾介绍了学校及国家的相关办学政策,详细介绍了学院国际经济法、国际汉语教育和涉外文秘等专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了适合双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可行模式。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保田教授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重点就应用语言学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Aric Krause教授主要介绍了西敏大学以及西敏大学在中国已经开展的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的基本情况。
美国西敏大学建校于1875年,座落于美国西部
犹他州盐湖城(犹他州首府)。西敏大学是
美国西部地区最佳学院之一,连续11年荣获美国西部排名第一,被“美国新闻和世界导报”评为美国西部一流学院。西敏大学设有
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和文理学院,共70多个专业15个学术领域被评为西部第一,该校商学院在全美很有影响力,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著称,并因培养了众多美国市长而被誉为“美国西敏市长学院”。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
1、理论法学系
2、刑法学习
3、民商法学系
4、诉讼法学系
5、经济法与国际法学系
7、对外汉语系
学科建设
法学: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应该获得以下的知识、素质和技能:
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
2.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治建设的趋势,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3.具备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熟悉涉外经济方面的法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具有比较突出的涉外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使外语成为获取新知识和对外交流的工具。
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实践技能以及娴熟的
多媒体教育技术,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应该获得以下的知识、素质和技能:
1.具有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人文素养以及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
广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中华传统才艺,了解基本的跨文化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维、交际能力。了解国家的外事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文化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
英语辅助汉语教学。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汉语文化教学、管理工作中。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博士44人。“质量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学科领院”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
教学建设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倡导“教师是职业、教学是事业、教改是创业”的教学工作理念,教学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学院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圆满完成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
中国古代文学》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民法学》课程曾被评为省级二类优秀课程;法学专业被遴选为校品牌特色专业,并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0);《民法学》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顺利通过校842课程结题验收,其中《现代汉语》课程被评为优秀,同时,《
法理学》获得新一轮842课程立项(2012)。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逐步推进,“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已投入使用,“汉语国际教学综合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学院具备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曹泽民
副院长:张先昌
副院长:吴晓峰
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夏民
文化传统校训
校训:博学 求是 明德
博学—
广博股份精深;求是—实事求是;明德—明懂道德,这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师之本。
博学——这是对知识追求的强烈愿望,也是对每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
孔子就对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为,君子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孙望也。”因此,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广泛涉猎,使自己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渊博的学识。
求是——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求得创新。毛泽东同志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要使学习取得实效,就必须紧密联系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个人工作的实际,进行思考,弄清楚影响事物发展的多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强正确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明德——这是学习的升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寥寥数语,充分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心、修身,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美好未来。要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
博学是机遇之源,求是是为事之道,明德是做人之本。相信在校训的指引下,
江苏大学一定会充满着蓬勃生机,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
校徽
1 、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意寓江苏大学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外环上半部分为书法体江苏大学中文名称“江苏大学”,下半部分为方正大标宋体江苏大学英文名称“ JIANGSU UNIVERSITY ”,中英文均为白色镂空阴文。中间主体图案上方的“ 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 1902 年
张之洞等爱国志士创办的
三江师范学堂。
2 、标识的主体部分为中间变体的“ U ”。图形构成元素是
江苏大学英文名称“ JIANGSU UNIVERSITY ”的首字母 J 和 U 的完美结合。三条飘带灵动飘逸,打破了左右对称的结构,使图案敦实而不乏生动。
3 、主体图案左侧的三条飘带形似泛起的浪花,寓意丰富。它既点明江苏大学源于三江师范学堂的悠久历史;又说明原
江苏理工学院、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的现实由来。三条飘带还似一条拧成的绳索,盘旋上升,意寓三校合并互融,学校事业蒸蒸日上。
4 、主体图案右侧的“ J ”位于三个飘带之上,似一艘在
长江上远航的帆船,二者相合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具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气势,意寓
江苏大学这艘航船正劈波斩浪,沿着科学发展的正确航道,扬帆驶向美好的未来。
5 、校标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调,三个飘带呈渐变色,依次为草绿、淡绿、淡黄,各不相同,整体又统一于绿色。寓意江苏大学作为一所
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众多,而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校园精神兼容并包,而又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绿色象征朝气与活力,也体现了江苏大学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寓意江苏大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环境
江苏大学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四面湖光水色,风景秀丽,有"东郊花园"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