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联辉,男,1964年12月出生于福建
安溪县,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汪联辉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生物光电子学、生物传感器等研究工作。1988年至2005年,汪联辉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2005年,汪联辉回国受聘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6年11月16日,汪联辉受聘为
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底,汪联辉在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并兼任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7年5月31日,汪联辉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2023年8月30日,江苏省市属高校院所领导班子换届,免去汪联辉的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职务。
汪联辉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发表论文400余篇,同行他引20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出版《分子影像与精准诊断》《纳米等离子激元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光电子学》等学术专著3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4年12月,汪联辉出生于福建安溪县。
教育经历
1988年,汪联辉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93年,汪联辉获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汪联辉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至2005年,汪联辉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期间,汪联辉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博士后研究员、助理教授。2005年,汪联辉回国受聘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6年11月16日,汪联辉受聘为
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2007年,汪联辉课题组凭借量子点生物医学荧光试剂及其相关技术方面获得多个核心专利。在此期间,研究团队通过对量子点及其生物试剂制备工艺的优化,获得了发射波长覆盖从绿光到红光的整个可见光区的系列荧光量子点试剂,同时掌握了高性能量子点生物分子探针连接的关键技术,获得了多种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量子点-蛋白生物试剂。在用于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研究中,量子点生物探针对肿瘤标记物如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的检测限达到10 pg mL-1,比临床使用的FITC探针提高10000倍。尤其是对于临床的血清样本,量子点生物探针表现出优异的检测特异性,显示出在临床诊断巨大的应用前景。2010年底,汪联辉在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并兼任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7年5月31日,汪联辉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2022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胡本慧教授开展合作研究,在柔性生物传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一种基于神经递质双向交互的人工神经元,构建了模态兼容的脑机交互界面。相关成果以A chemically mediated artificial neuro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Electronics(《自然·电子学》)上。9月,汪联辉和宇文力辉副教授团队与多位学者合作研究,通过降低感染部位的氧气含量,调控细菌代谢,最终激活药物以消除细菌感染。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2023年8月30日,江苏省市属高校院所领导班子换届,免去汪联辉的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职务。2024年3月,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智能材料与诊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汪联辉教授、晁洁教授和高宇副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智能DNA溶栓纳米机器,可在血管内复杂病生理环境下识别血栓的生物标志物凝血酶,并通过针对凝血酶浓度的逻辑运算区分血栓和伤口凝块,实现靶向血栓的精准给药。
社会活动
2019年5月30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举行“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工作者沙龙”活动。副校长汪联辉出席沙龙并讲话,简要介绍学校“十三五”以来在科研创新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希望科研工作者要面向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12月15日下午,汪联辉参加的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建设的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2年1月10日下午,2022年学校产学研合作机构工作会议在仙林校区召开。副校长汪联辉出席会议,各校地研究院负责人、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负责人,以及各校地研究院管委会成员参加了会议。汪联辉表示校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分中心在过去一年中总体发展情况良好,围绕技术研发和服务,延伸了学校服务社会诸多功能,加强了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的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2023年12月,汪联辉返回母校福建示范大学,为学院师生作题为《面向生物医学诊疗的纳米光电材料》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刘海清教授主持,学院党政领导及师生代表参加。汪联辉教授以血栓、脑出血、细菌感染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危害为切入点,介绍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纳米光电材料、具有可编辑和自组装的DNA结构材料作为治疗载体的设计、合成和功能应用,展示了溶栓药物载体和细菌生物膜感染治疗的功能磁性微泡和智能纳米机器在动物活体实验上的高疗效。这些工作为纳米光电材料的生物医学诊疗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主要作品
论文
以上信息参考:
著作
个人成就
科研成就
在生化方向,尤其在群体感应信号调控机制研究中做出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淬灭群体感应”防治细菌侵染动植物的新概念,为动植物细菌病害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纳米生物学方向,将半导体纳米晶发展成新的生物探针并开创性用于人体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此外在模拟生物特异性识别过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生物传感材料。
提出生物信息材料光电耦合调控机制,实现了多级结构精确构筑和光电特性精准调控。提出了低维生物信息材料多级结构光电耦合调控机制,率先发展了微波水相可控制备新技术,实现了多级结构与光电性质的精准调控;发展了基于核酸分子信息编码的多级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维度等离激元结构精确组装和共振特性精准调控,开辟了低维生物信息材料研究的新方向。
构建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信息传感体系,实现了复杂体系生物信息提取与处理。率先提出了低维信息材料生物活性界面构筑策略,建立了“生物识别-分子折叠-能量传递”耦联的信息传感和信号放大机制,实现了复杂生物体系单分子水平、单碱基突变的高特异性检测。
研制出智能微分析和诊疗系统,服务于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精准医疗。基于低维生物信息材料及传感策略,构建了智能微分析系统,实现了痕量生物分子高通量、高灵敏分析与处理,在临床样本检测中得到验证,并实现了对寨卡、登革等病毒基因的识别、分型及快检,服务于公共卫生防疫;提出了微泡界面自组装构建光声磁三重响应诊疗系统,实现了精准溶栓药物递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高效安全治疗。
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同行他引20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出版《分子影像与精准诊断》《纳米等离子激元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光电子学》等学术专著3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材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汪联辉.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