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是指中医与西医在理论基础层面的深度结合,旨在形成全新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历史沿革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临床试验性的描述,采用西医诊断和中医治疗方法,按照西医标准评估疗效;第二阶段从60至70年代开始,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出现了诸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等研究成果;第三阶段从80年代起,重点在于对机制的探索和理论创新,利用动物模型和实验技术,深化了对证候和经络的认识;第四阶段从90年代起,通过分子医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探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第五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中西医融合的概念,即将中医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与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统一起来,形成了天文-地理-社会-人事-生物-生态-生理-病理-养生-治疗的综合性医学模式。
理论基础
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中医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和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之上,试图将中医的阴阳五行宏观理论与西医的解剖微观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科学。然而,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并未取得显著进展,甚至导致了中西医学之间的分歧和隔阂。这种困境源于两种医学模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中医的黑箱模糊宏观思维与西医的显微清晰微观思维截然不同,虽然都针对同一人体进行研究,但各自的方法和视角却难以相互融合。因此,人们期待能够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超越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和西医的化验检查思维,提出一种综合性的监测和检测手段,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体并改善医疗保健。
发展趋势
中西医融合的新理论基础正在逐步构建,其目标是在实践中实现中医与西医的深度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结合。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对传统中药和西药的改良,以及更多依赖心理疗法和饮食调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保护和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