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是由
田壮壮执导,
胡靖钒、
吴军忱、
辛柏青等主演的电影。该片改编自1948年
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讲述了已婚妇女周玉纹在丈夫戴礼言因病长年卧床的情况之下,又一次看到了自己昔日恋人的故事。2002年9月4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曾荣获第59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可奖以及
第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奖提名。原版电影由费穆执导,
石羽、李纬、
韦伟、
张鸿眉主演,于1948年上映。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2005年,被
香港电影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同时也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846位影评人评为影史TOP250的127名(获得13票)。
南方某小城里,年轻少妇周玉纹(
胡靖钒饰)和丈夫戴礼言(
吴军忱饰)的夫妻生活淡而无味,两人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言语上的交流,周玉纹只是仍恪守着做妻子的责任。周玉纹喜欢时常到城墙上走走,有时能在那里呆上一整天,但没有人知道她在看什么,想什么。
戴礼言长期抱病,终日郁郁寡欢,他对家道的日益没落感到无可奈何,对妻子的疏远无法接受却又难有作为。除了这对沉默的夫妻,围墙内还有戴礼言年少的妹妹戴秀和年老的仆人老黄,四个人守着沉闷的家。戴礼言的同学章志忱(
辛柏青饰)突然回到小城,犹如在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一家人的心思均被他的到来而打乱。成为医生的他原本是周玉纹的恋人,二人的再次重逢唤起了旧情,而清纯年少的戴秀也爱上了举止优雅、气质不俗的章志忱,四个人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
戴礼言因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而服药自尽,后经抢救脱险。一场风波令章志忱决心离开这里,周玉纹也决定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戴、周二人一起站在城墙上目送章志忱远去。
《小城之春》改编自1948年
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由作家
阿城担任编剧进行改编。原版电影的剧本最初名为《
苦恋》,后改为《迷失的爱情》,由李天济撰写。1947年,
吴祖光鼓励李天济写电影剧本,叫他先写《小城之春》。剧本完成后,经过多次拒绝,最终被费穆接受并拍摄成电影。
《小城之春》的外景地选在了苏州东山镇,因为
田壮壮在选外景时一眼就看中了那里的老房子。而大至庭院搭建、小到家具摆设都由编剧阿城亲自操刀设计。为了还原当年场景,阿城费尽周折在苏杭等地苦寻老家具。最后,他连买带租带借,花了一个多月终于找齐了几百件“老古董”布满了大宅院。
《小城之春》投合了当时人们的苦闷心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部影片有较成功的探索。早期的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
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新浪评)
在影片里,人伦没有被一昧地批判丑化,人欲也没有被西方笔法描绘得轰轰烈烈,一发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国情、众所周知地曲折隐晦。影片似乎在人伦与人欲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人伦与人欲没有相互剿杀吞噬,两种声音都有理有节地表达了自己,影片显出一种平衡周正的美感,规矩方正与春意荡漾在此互相映衬,互为表里,相安无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们在情感上的挫折经验和过着缺乏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实况。(南方网评)
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导演
张艺谋评)
关于《小城之春》这部电影,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在我能够接触和阅读到的所有文章和评论中,没有不对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惊讶,感到很大的震惊,证明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当然它已经是一件发生了的事情,可能是过去型,但从
电影叙述的过程中看,又好像是现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义和解释体现出其现代性,它的主观和客观永远都交错在一起,这样复杂的叙述方法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部电影中很多的电影语言都显现出极大的
张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影评人、电影导演
舒琪评)
《小城之春》讲了一个故事,却在多种层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处处浸含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国之思无可逃避。影片中所体现的新与旧,道德与情欲,死气沉沉与生命活力之间的对抗更为那个特定的时代做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脚。(影评人娜斯评)
《小城之春》在上映后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它忘记了时代,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病态和消沉情绪,在解放战争人民运动处于高潮时期起到消极的影响。(
新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