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师庙是石湾“四大古迹”之一(另外三处是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用来祭祀陶瓷师祖虞舜帝,它是石湾陶瓷史上最鼎盛时期的象征,是石湾标志性建筑,在陶瓷行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此外,明清时建起来的陶师庙就像当时的一个陶瓷精品展览馆一样,收纳着当时陶瓷行业的精品,尤其是具有石湾特色的瓦脊公仔,名扬海内外,陶师庙更是制陶业辉煌成就的骄傲和标志。
石湾第一座陶师庙就建于南宋,约1273年,由躲避战乱从山西霍州逃难至石湾的窑工所建,这座陶师庙狭小,只有30平米。明代时,中原陶工大量迁到
石湾镇街道后,石湾陶业兴旺发达起来,据记载,那时的石湾共有陶窑107座,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生产的陶器分为日用、艺术、园林、工业、葬用等五大类24个行业,之前的小
陶师祖庙已不适应当时需要,各行陶工筹款兴建规模宏大的第二座陶师祖庙。据
同治《
南海县志》记载,明代
嘉靖七年(1528),在石湾东南面莲子岗上莲峰书院侧(今化工机械厂)筑起了一所宏伟宽敞的陶师庙,代替宋代
矮小症的陶师祖庙。有关陶师庙的史料记载寥若晨星,民间传说也是一鳞半爪。
概括地说,它是一座占地约千多平方米的
明朝典型家庙格调的建筑物,三进一天阶,山墙耳结构,砌水磨青砖为墙,敷青
麻石为地,黑漆山门,门口有两只威武的
石狮子把守。门前有一个大草坪(今已辟为大马路,
古榕枝繁叶茂,明、清两代常在此“做大戏”(
粤剧演出)。草坪边缘有一山谷(今已填平建厂),拾级而下有一眼古井,透澈见底,其味清甘,井旁嵌了一块石牌,其上刻有“
嘉靖”字样,步上翠谷便是“三义通”古道 (今化工陶瓷厂一带),街道两旁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店铺百许,茶居楼三间,形成闹市,这反映了当时陶业的兴旺。庙殿内雕梁画栋,装饰点缀有陶塑、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等古代珍贵作品。宽阔的天阶建有古色古香的绿瓦六角亭一座,阶内古柏葱葱,松景四合,四季花卉更替,花香不断。头进及天阶是陶工休闲憩息和听说书(故事)的地方。中进是陶业议事厅,后进是供拜祭纪念祖师场所,神供奉陶穆,令人起敬。神前有铜香炉、铁宝鼎、锡香案等拜祭器皿,终日香烟袅袅,琉璃灯长明,香火十分兴盛。站在庙前台基上眺望东平河,河水滔滔,河面广逾(古时东平河河道很宽,今
海口市至滨江路一带均为水域),远流白帆点点,中游行舟之道桡交迫,喧腾声越数里可闻。水士步(码头,今东风路中段)停泊的轲舶,鳞砌似蚁附。沿岸七星岗(今工业陶瓷厂),镇岗(今日用三厂)一带龙窑森复、弥望莫极。环环层列,陶品山积。可见当时古陶都繁荣昌盛的景象。
当年
陶师祖庙占地广阔,庙前为
花岗石地堂,庙为砖木结构,上盖绿玻璃瓦。总体格局保留着明代建筑的大规格和空间阔落的特点,经
清代多次修,建筑物又带有浓厚本地明清时期庙宇式建筑的风格。庙宇主体建筑为三进,由山门、前殿和虞帝殿组成,陶师祖庙东西两侧的斋廊建筑向前凸出约5米,门面呈“凹”字形状,设门口五个,门前有大
石狮一对。庙宇内分别供奉了“陶正宁封子先师”(陶正为掌陶职官名,宁逢子是古代著名两个陶正之一,是
黄帝时的陶正),“
唐朝贤相
宋璟先师”,虞帝坐像,其前面的红木神案上,还有供神诞出游活动用繁荣虞帝“行宫”坐像,另外还有“
范蠡(即“造缸先师”范)先师”坐像,
关羽(
武财神)坐像、“五显华光”(能降妖伏魔、陶业之保护神)坐像和另一神像。那时的陶师庙有如一个陶瓷精品展览馆,每年的陶师诞过后,制陶的各个行业都会把自己行业精心烧制的、最为优秀的陶制建筑装饰艺术品送到庙中装置,最典型的要算屋顶上的瓦脊公仔。此外,每进的屋顶上均有陶珠,其中中间的一进的瓦脊上有一颗直径约40厘米的红釉陶珠。
此后陶师庙又经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
同治九年(1870年)、
光绪年间及民初1926年等多次重修扩建,越来越精美。其中1926年最后的一次大修扩建,是由罗积廷(
石湾镇街道著名老中医罗惠良之侄,时任陶业横耳行
主事)发起的,得到了澜石黎涌华侨巨商
简照南以及“佛山莲华行车公司”的大力资助,除修葺、完善原有的主体建筑以外,还增加了花园及外围商铺等设置,功能更为齐全。
石湾的陶师庙,是一座具有500年历史、象征着石湾陶瓷发展史的建筑发展史的建筑标专,历来为人所颂,千百万个虞舜祖师的徒子徒孙无不以此为荣。但世事沧桑,陶师庙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推毁,只剩得一片颓垣败瓦,但见野草丛生,满目荒芜,50年代,解放军在废上辟为练兵场。70年代改建成工厂。
如今新建的陶师庙坐落在
石湾公园内,是2006年由
广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出资2800万建成,占地3100平方米。大殿的瓦脊上都保留了石湾传统艺术特色的“瓦脊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