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随着白浪河“河道西移”,别画湖继续缩小。
中华民国,别画湖解体出的几处
洼地(黄荞洼、莲花坡、永安湖、高庄洼)也已基本消亡。如今,别画湖的东部永安洼、高庄洼,经过建国后六十年的开垦,已经成为沃野万顷的潍北农场。
潍坊市寒亭区的【别画湖】,今天已难寻芳踪。遥想当年,她横亘在广袤的潍北平原上,绵延几十里,养育了数辈人,确实为本土一大胜景。
别画湖又名朕怀湖、蝶湖,是因
白浪河、
虞河共同入注的河口
海湾演变而成。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骅海侵吞噬了沿海一带。以后随着大规模的
海退,最终使得
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为
淡水湖。现今位于固堤街道以北的北洼、温庄洼、燕子洼、别化村西数十亩的碟形
洼地、高庄洼、周家洼及高里镇的台底洼和邵吕店、肖家营村的一带的洼地,都是别画湖的残留洼地。
关于别画湖,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元·
于钦《
齐乘》、《明史·地理志》、《
大清一统志》、
宣统《
山东通志》等史料皆有记载,但大都失之过简,无法究其具体的位置与范围。所以,对于它的轮廊范围,一直到
中华民国才比较清楚。民国时期编著的《
潍县志稿》据陆军测量局认为:“别画湖……即永安湖、高庄洼、莲花坡、常寨洼、黄荞洼,在县北五、六十里。”并称“《
广异记》云望海台侧有别画湖,望海台,即今禹王台。”加之
清代的通志曾载“(大湾口)庄东有泊子庄,东南距别画庄二十里,土人称其间为散水泊,其地当为别画湖故迹所及”。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别画湖的范围:东至
昌邑市的东永安村,西至
禹王台村,北至横里路、西利鱼一线以南,南至固堤村北,东西、南北各约三十六里。
这一范围大约出现在汉代或其前的温暖时期。自
东汉中叶时起,气候逐渐转寒变干,湖泊的面积也相应地缩小,并出现解体趋势。到
北魏时,已减至“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并有黄荞洼与莲花坡两个
洼地从别画湖中分离出来。至元明之际又有永安湖和高庄洼分离出来。明末,随着白浪河“河道西移”,别画湖继续缩小。清时湖名改为长
泊湖。到
乾隆,湖仅“周二十里”,后遂成沃壤。
中华民国,别画湖解体出的几处洼地(黄荞洼、莲花坡、永安湖、高庄洼)也已基本消亡。
别画湖的消亡,气候变化是其根本原因,随着气候向温干方向转化,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湖面缩小,湖泊逐渐解体;
白浪河改道使来水量减少,也是导致别画湖消亡的直接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别画湖的消亡,古人多傍水而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在别画湖周围,1973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就在位于别画湖南岸的鲁家口村发现了龙山文化层和大汶口文化层。说明人类早就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如现在
固堤街道的前、
后别化村及大泊子村都是因湖而得名。随着湖区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日益紧缺,围湖造田已成为一种必然。至清朝中期别画湖的大部分湖区已被开垦为农田。
如今,别画湖的东部永安洼、高庄洼,经过建国后六十年的开垦,已经成为沃野万顷的潍北农场。西部高里禹王台一带,开始精心打造为万亩禹王湿地,别画湖又开始恢复其原生态的端倪,成为
寒亭区代表性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