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二级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目前,全院教职工143人,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系统与控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和电子信息实验中心与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近几年来,学院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累计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7200余万元。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
学院概况
多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学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7年9月27日下午,中共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在电子信息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师生党员代表共92人参加了大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宋保维,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彩香出席会议。大会由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周德云主持。 
专业设置
现有10个硕士点: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教育技术学。7个博士点:系统工程、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在编正式教职工169人,其中专职教师136人(具有博士学位120人,海外博士11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76人,实验技术岗16人,管理岗14人,专职科研岗1人,统招统分博士后2人。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劳模创新团队,5个陕西省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军委科技委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7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人。
学院在编正式教职工153人,其中专职教师121人(具有博士学位103人,海外博士8人),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55人,实验技术16人,管理16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全国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3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陕西省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
院系概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除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之外,还为全校相关专业开设了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同时负责电子信息实验中心与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现有教职工38人,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11名实验室编制人员中7人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教师博士率达到51.9%。
该系除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民口纵向课题和总装创新、国防预研、航空科学基金等军口科研项目外,还承担研究院所、企业等单位的横向课题若干项。在IEEETrans.、ACMTran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重要国际会议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该系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聘任美、德客座教授各1名,经常开展互派交换学生和访问学者、联合进行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是由原电子工程教研室和微波教研室等合并形成的,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领域的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工作。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建有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重点实验室以及“现代信息与电子系统研究所”、“电磁工程中心”、“中法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中德信息技术研究室”、“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12人(含博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副教授12人;3名实验技术人员。教师博士率达到78.4%。在读本科生80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博士后5人,其中攻读硕士和博士的留学生8人。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防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特别是还先后承担了国家安全重大项目、863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取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和国际性学术性奖励1项。出版专著、教材28本,发表论文600余篇。在航空电子系统,航空航天遥感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技术,微波测试与计算、光电测试技术等方向取得重要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微波测量系统,遥感多光谱信号与图像处理、SXX光电雷达测试系统,无人机电子系统,电力电子变频驱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虚拟仿真等。
与RockwellCollins、阿德莱德大学、悉尼大学帝国理工学院、ParisTechTelecom、MENS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成功举办第4届IEEE工业电子与应用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系统与控制工程系
系统与控制工程系系统工程学科设有我国高校唯一的航空火控与指挥系统工程专业、作战效能分析专业,是部级重点实验室“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航空武器综合火控系统仿真”的所在地。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航空武器系统研究所”和“中俄联合航空系统效能教学科研中心”。现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6人;3名实验室编制人员均为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教师博士率达到75%。博士、硕士生100余名。
系统工程学科是“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单位。1981年以来,培养硕士生150余名、博士生35名,毕业学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广;完成科研项目近35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550篇,科研成果鉴定28项,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2项;出版专著、教材20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多人获得多项省部级荣誉奖。
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鲜明国防高科技特色和航空特色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与性能评估;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及仿真技术;现代火力控制理论;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通信工程系始于1958年建立的遥控遥测和无线电技术教研室,承担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通信学科建设,该系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十五”期间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十一五”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0人;2名实验技术人员。教师博士率达到54.5%。
通信工程系在长期承担大型国防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了通信、导航与测控;卫星导航与通信对抗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多媒体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无人机遥测、遥控、定位、图像传输系统,通信、导航、识别(CNI)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机内数字信息系统,高速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通信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九·五以来,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预研等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有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出版多部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该系力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来,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
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原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组建而成的,每年面向全校45个专业开出39门实验课程,213个实验项目。中心拥有实验用房6324m2,设备5211台件,设备总值5363万元;有专职教师4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4人,获博士、硕士学位者占75%。
中心以培养基本工程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实验教学独立设课,与理论教学并行且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结构,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2005年该中心被评为陕西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中心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4门。近五年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嵌入式专项系统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等竞赛中取得了包括9项全国一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奖项。指导学生完成各种科技创新项目15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其中指导学生完成的自主创新项目“无线传感器组网系统”获得第55届“尤里卡”世界创新研究博览会最高奖––“尤里卡”金奖。
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
学院培养了大批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现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硕士、博士生900余人、留学研究生3人。是我校招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之一。
近五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为100%,本科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
电子信息学院将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把本院办成具有航空电子特色,处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先进行列而奋斗。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1)培养目标
培养在集成电路及电子器件设计技术领域内,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广、工程能力强、基本素质好,能从事集成电路及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能够在电子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设计、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干课程及基础课课程设置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半导体物理,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电子器件,微电子学机械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等。
3)就业与深造方向
可以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向研究生学位。
可以到科研机构、工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研究和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学制/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与信息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在电子信息领域内,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业务素质高的电子信息工程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将能从事有关电子和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涵盖电子和信息设备与系统、信号与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自动控制、通信、微电子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射频与微波技术等领域。
2)主干课程及基础课课程设置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微波技术与天线、雷达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等。
3)就业与深造方向
毕业生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电路与系统等专业方向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可选择科研机构、工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学制/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1)培养目标
培养能综合运用系统工程、控制理论、系统软硬件和系统仿真技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制导与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干课程及基础课课程设置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一)、脉冲与数字电路、电子线路(二)、自动控制原理、航空系统概论、信息系统分析、航空综合控制原理、电子信息显示原理、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化、航空外弹道学、战斗部引信等。
3)就业与深造方向
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方向继续深造。
主要到科研机构工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学制/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在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内,理论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工程能力强、基本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将能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掌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多媒体通信、数字程控交换等学科深厚的基础理论,能够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应用领域从事设计、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干课程及基础课课程设置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图像通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应用、DSP原理和程序设计等。
3)就业与深造方向
毕业生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可选择科研机构、工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学制/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上积极进取,始终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不断将航空电子与信息技术高科技成果推向各个领域,在相关民用工业的科学研究、开发中亦取得了可喜成就。
“十五”学科建设总投资2250万元。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电路与系统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有航空火力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信息获取与处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中俄、中法等联合研究机构三个。
科研成就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EI、SCI、ISTP收录论文共计250多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8项。
科研平台
空天武器综合火力控制与作战效能评估
综合航电与火控系统技术
雷达与目标探测技术
微波天线与微波测量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电子对抗与电子战技术
通信导航定位与软件无线电技术
先进变频控制技术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
图象图形工程与虚拟现实技术
微电子技术与应用
获得荣誉
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共57项,科研经费到款总额达9508余万元。
近五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9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达330余篇,代表性科研论著情况共70余项,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
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院系概况
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科研成就
科研平台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