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观盛(1846年-1901年),原籍中国
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客家人的后代,是
雪兰莪州华人甲必丹的最后一任担任者(1889年-1901年)。他曾任雪兰莪立法议员、
吉隆坡首任卫生局委员,同时也是吉隆坡同善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吉隆坡广东义山的五位创办人之一。叶观盛还独自出资建立了赤溪公馆,并与其他华裔共同创办了维多利亚书院、平民医院的“大华楼”等机构,这些机构至今大多仍然存在。1901年,叶观盛因
肺结核去世。
叶观盛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条件艰苦。18岁时,他决定离家前往马来亚寻找更好的机会。起初,他在芙蓉的一个锡矿场工作,凭借节俭的生活态度和勤奋的工作,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叶亚来和叶亚石,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扶持。
1870年,叶观盛跟随叶亚石来到
雪兰莪州,协助叶亚来开发
吉隆坡。当时正值雪兰莪内战时期,战争结束后,他们花费了七年时间重建吉隆坡。叶观盛的矿业活动、政治地位和社会贡献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889年,他的矿场雇佣了约7000名工人,使他成为雪兰莪州最大的矿主之一。此外,他还涉足商业领域,在吉隆坡开设了“新就记”商行,并在
新加坡成立了“新兴泰”商行,成为知名的企业家。19世纪末,吉隆坡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叶观盛预见了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增长,遂在十五碑建立了一个大型砖瓦窑,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建材支持。
叶观盛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人。1881年,他捐赠巨额资金建立了“培
善堂”,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为患者减轻痛苦。1894年,他推动将培善堂扩建为同善医院,并捐出了自己的房产作为医院的永久资产。同年,他与其他华裔领袖合作,在平民医院内建立了“大华楼”,为无家可归的华人提供住宿和医疗援助。叶观盛还担任了“大华楼基金局委员会”的主席,负责管理该机构的资金运作。1900年,
印度遭遇严重的饥荒,叶观盛慷慨解囊,捐助了1万元用于赈灾。他对教育也非常关注,是维多利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并提议在和谐街广肇会馆设立“唐文义学”。为了维护同乡的利益,叶观盛还在任职华人甲必丹期间,单独出资建立了赤溪公馆,团结赤溪人,互帮互助。这个公馆至今仍在
吉隆坡苏丹街上屹立着。叶观盛的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吉隆坡的一些街道如“惹兰叶观盛街”、“新就记路”都是以他的名字或商店名称命名的。在他去世后,人们还建造了“三叶庙”来纪念他的功绩,显示了他在
雪兰莪州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为了表彰叶观盛的贡献,马来西亚政府在吉隆坡以他的名字和商店名称命名了两条街道,分别为“
叶观盛路”(Jalan Yap Kwan Seng)和“新就记路”(Jalan Sin Chew K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