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压供水设备
大幅度地节约电能和节水
恒压供水设备,在内部增加了一台附属小泵功能,在用水量不超过小泵出水量时由附属小泵供水保压,当用水量超过小泵出水量时,通过电容式压力变送器感知管内流体压力下降时,经分析运算后,微电脑控制器再根据运算结果输出信号给变频器,由变频器控制变频主泵运行并根据用水量调节水泵台数,从而大幅度地节约电能和节水。
概述
恒压供水设备由压力罐、水泵及电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其突出优点是,不需建造水塔,投资小、占地少,布置灵活,建成投产快。采用水气自动调节、自动运转、节能与自来水自动并网,停电后仍可供水,调试后不需看管。广泛用于企业单位、住宅区及农村的生产、生活、办公供水。适用于供水户在5000户以内,日供水量在3000m3以内场所,供水高度达100米以上。
工作原理
恒压供水设备采用气压式供水。利用密封罐体,利用罐内高压气水压力达到供水目的。具体工作顺序是由水泵将水通过高压止回阀压入罐体,使罐内气体受到压缩,压力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指定上限时电接点压力表通过控制柜使泵机自动停止。设备中的水压高于外界管网压力,自动送水至供水管网。当罐体内水位下降,罐内气体膨涨压力减小到指定的下限位置时,电接点压力表通过控制柜使水泵重新启动。如此反复,使设备不停供水。当罐内气体不足时,补气阀可自动补气。
工作条件
1、输送介质:冷热清洁、非易燃易爆并不含固体颗粒或纤维的液体。
2、液体温度:常温型 -15 ℃至 +70 ℃ 热水型 +70 ℃ 至 +120℃
3、周围环境:无水滴、蒸汽,无漂浮性尘埃及金属微粒场所。无日光照射,高温及严重落尘场所。无腐蚀、易 燃性气体及液体场所。无震动、保养检查容易之场所。
4、环境温度:最高 +45℃且通风良好。
产品特点
1、节电23-55%;
2、对多台泵组均能可靠的实现软启动交替运行,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具体缺相,欠压,过压,过流,过载,短路过热失速等各种自动保护功能;
4、节省投资,减少占地,安装,使用,检修方便;
5、采用数字PID调节,恒压精度高,水压波动小;
6、可实现恒压变量和变压变量等多种工况的要求。
应用范围
可应用与任何自来水压不足的情况,比如:
新建、扩建和改造的住宅楼、住宅小区、办公楼。宾馆、饭馆等。学校、部队、机关、集体宿舍等用水比较密集场合。工厂、加压泵站、开发区等大流量几种供水。
设备模式
(一)稳流罐和真空抑制器控制模式
当市政管网供水不足或用户用水量大于市政管网供给能力时,真空抑制器打开,空气进入稳流伸缩节中,使原本封闭的补偿器变为断流水箱,抑制负压产生,另在稳流补偿器中设置液位控制,当低于低位时,水泵停止工作。
(二)自控限流模式
当市政管网供水不足或用户用水量大于市政管网供给能力时,通过压力传感信号的反馈,采取限制变频器,使水泵不超量取水,而当市政管网供水满足要求时,系统恢复正常。
(三)压力控制点方式
当市政管网供水不足或用户用水量大于市政管网供给能力时,直起变流量恒压供水泵,待供水满足要求后,系统恢复正常。尽管无负压供水设备企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它在相关标准以及技术环节等方面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由于它缺少二次储水装置,市政供水一旦有故障,整个设备停止运行而处于停水状态,因此对于那些不能间断供水的特殊用户,它并不适用。
其次,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设备,技术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应用条件也有待于市政供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发展
中原地区采用的楼宇给水增压系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采用“储水池+水泵+高位水箱”的方法,市政来水进入储水池,然后由水泵加压后送至高位水箱,由高位水箱向用户供水,蓄水池起到高峰用水时调节作用;
第二阶段是采用“储水池+水泵+压力罐”的方法,市政来水进入储水池,然后由水泵加压后送至压力罐,由压力罐向用户供水,蓄水池起到高峰用水时调节作用;
第三阶段采用“储水池+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的方法,设定了系统的供水压力后,在控制的作用下,水泵的转速和投入运行的水泵数量随供水量的变化而改变,输出压力的恒定,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电耗。
第四阶段管网叠压(无负压)供水时代,设备直接连接在市政来水管网上,不需要修储水池,充分利用了市政来水管网的压力,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无二次污染、自动化程度高、易维修等特性,逐步成为现代建筑的理性的供水方式。
恒压供水设备是由无负压置压装置和恒压无声管中泵组成的供水设备。恒压供水设备将系统设备串接在市政自来水管网压力不足的地方,设备通过传感器检测出口压力,将检测值和设定值进行比较,运算出在市政自来水管网的原有压力基础上需要增加的压力,确定电机及水泵投入台套数和变频器输出频率以符合用水曲线实现恒压。
恒压供水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市政自来水管网的原有压力,对市政管网不构成负压,且可设置市政自来水管网许可吸水压力,是供水领域新一代节能型产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述
工作原理
工作条件
产品特点
应用范围
设备模式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