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位于
西安市西南,
渭河平原中部,正源是沣峪河,源于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沣河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接纳高冠河、太平河、潏河3支较大支流,至高桥流入咸阳市境内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汇入渭河,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沣河全长78千米,平均比降8.2%,
流域面积1386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沣峪口以上河段长32千米,河流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急,山势奇伟;沣峪口以下河段为山前台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
土层薄,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
干流概况
干流走向
沣河,源西安市
长安区(原长安县)境内于沣峪鸡窝子以南
秦岭北侧,在长安区,流经喂子坪、镇、祥峪、东大、五星、沣惠、灵沼、细柳、义井、马王、斗门、高桥、纪杨等乡镇,于纪杨乡樊家寨北入
秦都区境。县境内长61.8公里,县境内1162.6平方公里。
沣河主源流为沣峪河(沣溪),源头至峪口长26公里,
流域面积165.8平方公里,峪内平均比降5.3%。峪口以上长年流水的沟道,右岸有石峡沟、红草河(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南石槽、小坝沟、大坝沟(流域面积36.2平方公里)、拐扒沟、东富儿沟、平沟等,累计长度35.9公里,其中大坝沟最长8.7公里;左岸有
大东沟、四岔沟、蒿沟、西富儿沟、左龙沟等,累计长度12.7公里,其中太平沟最长3公里。出峪后,流向西北,左岸除石老沟、牛犊沟、直肠沟、
马家沟外,还有高冠河、太平河汇入,至五星乡和迪村西北与
潏河会合,会合处距
峪口村11.8公里。会合处以下称沣河,至入
渭河处长32.7公里,其中
长安区境内长24公里。
在
咸阳市,自南而北,以
秦都区沣西乡吴家庄入境,又北流至沣东乡
渔王村入渭河。境内流长13.1公里,
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河床宽80~250米,比降8.2‰。平均流量9.4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10立方米/秒。
河道特征
沣峪口以上32公里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激,山势奇伟,景色秀丽。出山为山前台原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
土层薄,
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
秦渡街道附近有
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大坝以下,水流平缓,河道展宽,河床淤积更甚,形成
悬河,常受洪水威胁,五楼堡洪峰曾达1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16日);平时常流量仅10余立方米每秒。沣河的走向,
隶书有“东北支津”与“沣水东注”之说,但实地考察,中段并无改道迹象,河流变迁主要在下段,即过了
丰镐遗址,曾向西北流经沙河会新河入渭,
北魏以后,主河道由客省庄北流入咸阳境,或北流或东北流入渭。入渭前系河滩漫流,入渭口摇摆多变,极不稳定。
主要支流
较大的支流有高冠河、太平河、
潏河,
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西安市长安区(原
长安区)境内有15条。
高冠河,也称高冠峪河,源于高冠峪内大北沟(
鄠邑区境),峪口内系长安、户县两县界河,全长30公里,峪口以上长22.5公里。出峪后,流经祥峪乡、东大乡,于东大乡北大村东北汇入沣峪河。峪里右岸(
长安境内)较大的支沟有神仙岔、中庙沟(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大干沟、鹿角河(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主河道比降为3%~8%。峪外右岸有祥峪、固沟、刘家沟、麦沟、塔盘沟、竹香沟、月牙沟、唐沟等支流汇入。高冠河
流域面积172.4平方公里,其中
长安区126平方公里,占73%,峪口以上流域面积137.2平方公里,其中长安91.5平方公里,占67%。
太平河,也称太平峪河,源于
鄠邑区境内,于东大乡郭村南入长安区境,流经5.2公里,于庆镇村东北汇入沣峪河。
潏河,古称泬水,亦称决水、泥水、坑水、沈水、高都水,源流为大峪河。出峪后流经长安区大峪、王莽、杜曲、樊村、申店、郭杜、黄良、内苑、兴隆、沣惠、五星等乡镇,于五星乡和迪村东北与沣峪河会合。
河源市至会合处长59.4公里(一说64公里),
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7‰,年均径流量2.12亿立方米。潏河主源流为大峪河,发源于
秦岭光头山西北侧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峪内长16.3公里,右岸支沟有石岔沟、东翠花、石神沟、东仰子、登家沟、强水沟等,左岸有五里庙沟、西翠华沟、莲花洞沟、长条沟、芦沟等。出峪后流向西北,有大峪口水库,左岸有白道峪、断头沟、烧沟、草沟等支流汇入,于王莽乡下红庙村以西和小峪河汇流,峪口至汇流处长11.3公里。
流域面积87.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63平方公里。
大峪河与
小峪河会合处以下称
潏河,向西
北流市;申店桥以下转向西南流,至
香积寺西纳入河水(会流以下古称河,现通称潏河)。至沣惠渠首大坝上游与沣河会合处31.8公里,左岸有
滈河、金沙河汇入。为
西安市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汉时在昆明池北揭水陂下合流入城,隋、唐时东南有
黄渠引大峪河水补充曲江池,又有
清明渠和永安渠,由南面、西南面分别引潏水北流入城。潏河
唐朝以前是
渭河的一级支流,北流出
杜牧后沿今河的流向入渭。今之河为古潏河遗址。潏河较大的支流有
小峪河、太峪河、滈河、金沙河等。
潏河支流滈河,古称福水,也称镐水,鄗水、
沱河、御宿川水、湘子河,源出于
秦岭石砭(鳖)峪,经南山西侧耍钱场西北流,过四岔口转向东北流,河谷开阔,峪口狭长,1973年采用
爆破筑坝技术建成
石砭峪水库,峪外河道呈半槽形,经王曲、
皇甫姓于
香积寺南注入潏河,两河汇合西去,旧称
洨河,今则统称潏河。河长46公里,
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1.3‰,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水质良好。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沣河是贯穿长安区境南、北的一条大河流,沿河有12个乡镇,48个村庄,约25万人,24万亩耕地,并临近
西安市市郊,对西安西部交通影响重大。1957年后,
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沣河堤防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由
陕西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分4年修建。长安区境内的工程有:
沙河分洪工程,沙河是沣河的一条分洪河道,全长11.7公里,县境内长7公里。根据设计将主河槽底加宽到20米,挖出的土用以加高培厚河堤,并在
沙河口区修筑总宽83米的砌石分洪堰,最大分洪能力300立方米/秒。沙河土堤于1963年竣工,分洪堰于1964年完工,全县川原区41个公社投劳19万工日,完成
土方26.2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投资23.8万元,并给每工日补钱0.8元,粮0.5公斤。
沣河河道治理,据清
爱新觉罗·颙琰《长安县志》载:“清康熙四十四年,沣水暴发,
决堤一百八十丈,自严家渠至咸阳河南街漂没十五里。知县吕公祥请长安咸阳夫役千名,捐粟三百石,修理堤堰。四十五年四月工毕,堤高三丈、底广十丈,水害以宁,民怀其惠。五十三年,
总督鄂海等复加
疏浚。”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7月6日,
山洪暴发,沣河决堤84处,长3066米,纪杨乡党家桥决口252米。沣河支流
潏河决堤25处,长2025.8米。
长安区征派
民工,泾惠管理局技术指导,省水利局测量队设计,进行治理。7月中旬开工,9月中旬完成,修复河堤5091米,完成土石方44626立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多次修整沣河河道。1964年春至1966年夏,长安县治理
沣峪口以下至
咸阳市界35公里的沣河两岸河堤,还为高冠河、潏河、太平河等支流部分堤加高培厚,险工段砌石护岸,清除河道行洪障碍等,设计洪水标准为1030立方米/秒。工程共完成大堤77.5公里,砌石护岸4422米,打木桩2326根,清除芦苇155568平方米,修建退水渠、引水隧洞15座,完成
土方137万立方米,石方1.85万立方米,受益社队投劳91.7万工日,国家投资141万元,并给每工日补钱0.80元,粮0.5公斤。1979~1981年,加固堤防砌石护岸2236米,修圆盘坝15座,共投资25万元。1983~1989年,修建北陶、北陶西、冯联、细柳营、严家渠、沣桥、沣三、曹坊、上南丰、大吉村、南北强、西留堡、东大、
北京大学、郭南、太平河、史鱼寨等27处险工段砌石护岸工程5709米,垒石坝、丁坝54个,完成
土方3.5万立方米,石方2.7万立方米,投工5.8万个工日,总投资68.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万元。
秦都区内,沣河长10.7公里。由于源短流急,堤防单薄,加之河床芦苇丛生,交通道口不少,历史上经常出现洪水灾害。1954年和1957年,沣河堤岸决口,洪水漫溢,河南岸淹村毁田,损失惨重。1962年由省水利设计院设计,省计委批准立项的基建项目,自1963年破土施工,至1965年竣工。历时三年,完成加高培厚河堤16.64公里,砌石护岸3.38公里,建丁坝、圆盘坝共44座,增修退水设施1处。按照总体设计,同期还增修了沙河分洪工程,由
长安设分洪口,经钓台马家堡与
新河县汇流入渭。于1963年6月~8月完成河道拓宽和加固土堤6.64公里,增修越堤道路10条。沣沙河经过此次大的整治后,防洪能力由1962年400秒立方米堤高到1000秒立方米,两岸植树绿化,护田7万余亩。1964年
咸阳市成立了沣沙河管理站,将工程、堤防、树木和采沙实行统一管护。此后二十多年,堤岸成荫,设施完好,虽屡经大洪,未发生灾害。
蓄水工程
石砭峪水库,中型水库,位于
长安区南石砭峪口内1.5公里处。1953~1954年,
陕西省水利局和水利设计院曾
钻探设计,选过坝址。1958年破土动工后又停建。1972年12月再次开工。1978年9月大坝竣工,大坝高85米、长265米,坝顶
高程735米,控制
流域面积132平方公里,总库容28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50万立方米。大坝左岸圆形输水洞长482米,洞径4米,最大
泄洪量192立方米/秒。右岸防洪洞长508米,高10至12米,宽7至8米,最大泄洪量707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68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标准为千年一遇,洪峰流量1136立方米/秒。1980年,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86年完成漏裂处理和加固工程。
石砭峪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向
西安市城市供水、发电的多功能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5.8万亩。水库建设中已实施灌溉,1989年向西安供水3000万立方米。
大峪水库,位于大峪口,坝址以上
流域面积58.6平方公里,土心墙土石混合坝,高55.8米,顶长160米,坝顶
高程783.8米,总库容4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58万立方米。坝左岸设侧槽式溢洪堰,长36米,堰顶高程779米,
溢洪道长211米,设计洪水流量217立方米/秒,50年一遇。右岸输水洞为坝后闸式,洞径2.4米,最大输水量25立方米/秒。坝后建水力发电站两处,装机2×75千瓦及1×250千瓦,共400千瓦,1989年与
国家电网正式并网。
大峪水库与许家沟水库、东沟水库、东水西调干渠联合运用,可灌大峪灌区农田10.5万亩,并供西安
环城公园用水。工程于1959年秋开工,
西安市交通大学水利水电设计院设计,完成16米坝基沙石开挖和
黏土回填,凿通输水洞207米,因经济困难而下马。1966年10月二次上马,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1969年10月第三次上马修建,1971年10月主体完成,共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94万元,群众投资投劳合计354万元。水库运行正常,唯溢洪堰堰顶
高程还差1.2米,
溢洪道边墙及出口尚未完成,影响蓄水20万立方米。
郭杜水库,位于郭杜镇周家庄村东,
潏河上建闸坝蓄水,设闸5孔,闸高4.8米,宽4.5米,闸顶高程433.5米,总库容114万立方米,闸上建有公路桥、工作桥,安装有5台30吨
启闭机,闸前右岸建有
扬程13.3米的抽水站1座,抽水灌溉郭杜农田1万亩。工程由
陕西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1973年4月动工,由郭杜公社出劳修建,1976年12月竣工,完成土石方3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万元,社队集资投劳折价共103万元。后因河水污染,支斗渠配套不全和原有的工程破坏失修,仅灌4000亩左右。
甘河水库,位于兴隆乡卜鱼寨村南,在
潏河上建闸坝蓄水,设闸5孔,闸孔高5.3米,宽4.5米,闸顶
高程423.47米,库容102万立方米,闸上建有工作台,安装5台30吨
启闭机,闸前右岸建有扬程7.9米的抽水站一座,自流管道567米,灌兴隆乡农田5000亩。1972年11月动工,由甘河公社投劳修建,1975年元月完工。完成土石方43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投资22万元,社、队自筹资金63万元,1981年后,因下游渠道及建筑物损坏,卜鱼寨等村可灌农田500余亩。
沣西自动闸水库,位于
马王街道河头村东,在沣河上修建自动闸蓄水,闸体总长91.4米,在两端及中间共设
泄洪冲沙闸4孔,每孔宽3米,冲沙闸间共有3段溢流堰,每段设3×3米的闸板8页,利用水力自动翻板宣泄洪水,闸(板)顶
高程402.5米,闸下设有
消力池,池长12米,库容104万立方米,灌马王镇农田1.2万亩。
西安市市水利设计院和
长安区水工队设计。1974年11月由沣西公社修建,1976年9月建成蓄水,当年灌3000亩,1978年灌溉面积最大为5500亩。1974~1988年出现消力池冲毁、部分坝基掏空,边墙及护坡塌陷等情况。全部工程国家投资32.8万元,社队集资24.1万元,完成土石方4万余立方米。为防汛,1984年后未蓄水,1989年将闸板全部拆除。
斗门自动闸水库,位于斗门乡半个城村西沣河上,工程形式及设计与沣西自动闸同,设有冲沙闸4孔,溢流堰3段,每段有自动翻板闸6页,闸坝总长72.4米,库容147万立方米。1974年底至1876年11月,由斗门公社修建,共用工18万个,国家投资7.3万元,社、队集资26.2万元。因灌区工程未修建,故未蓄水。1982年,为防汛将翻板闸拆除。
小峪水库,位于王莽乡小峪河出山口处,坝址以上控制
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
黏土斜心墙
土石坝,坝高54.5米,长162米,坝顶
高程741.1米,总库容2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5万立方米,右岸设侧槽式
溢洪道,长60米,坝顶高程733.6米,设计洪水流量258立方米/秒(5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400立方米/秒(500年一遇)。坝体右侧设有水塔及输水洞,洞径1.8×2.0米,塔内设工作闸及检修闸门各一套,闸孔1.5×2米,采用50号
启闭机两台,放水经坝下分水闸可灌王莽乡农田2万亩。1975年由
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后,
西安市水利勘测设计院修改溢洪道设计,对大坝稳定进行复核计算。王莽公社修建。1971年11月开工,主体工程于1977年建成,完成土石方76.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9.9万元,社队自筹资金55.7万元,另投劳231万工日。1978年蓄水运行,灌溉面积达19600亩。
灌溉工程
沣河渠(俗称张王渠),开凿于明代或以前,由沣河东岸(今
斗门镇张旺渠附近)引水,可灌田1万亩。《
陕西通志》记:“渠经冯三村、冯党村、田村、许村、喇家村又北流合池,俗称张王渠,湮废日久。”
高桥渠(又名韩家庄渠),开凿于明代或以前,由沣河西岸引水,《陕西通志》云:“渠流经马池头(今麻池头)、槽房(今曹坊)、东西马房,至咸阳梁家庄入渭,灌田二十五顷。”
阎家古渠,开凿于明代或以前,清嘉庆《长安县志》载:“通志云,渠流经席家村、张家庄、马家村,又自北而东入于沣。渠西席家村(今高桥五席坊)等灌田十余顷,渠东党家桥等灌田五顷,今渠口淤垫。”从今位置看,引水口当在沣河西岸
高桥乡严家渠村以上,渠东灌田500亩,当系党家桥村在沣河西岸的农田。清
乾隆年间曾修复,未通。
三官渠,开凿于
清代,在
沣峪口沣峪河东岸,分四渠引水,灌陈村、上滦、下滦、红庙、翁家寨等村农田5000余亩。曾有分水及管理石碑两方,原存红庙村戏楼,“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三官渠现为滦镇底栏引水灌区。
无名渠,开凿于清代,三官渠口以下沣河西岸引水,灌东石、南北石村农田500亩。经改建今仍利用。
暖泉渠,开凿于清朝,无名渠口以下沣河东岸引水,灌东西小留堡三村农田500亩。按位置及灌田数,当为今西留堰。
草堂堰,开凿于清代,从高冠河西岸引水,因
草堂寺而得名,灌东大、西大等村农田700余亩。今渠仍在,引水口在祥峪乡
水磨村东南,可灌东大乡稻田1000余亩和户县上下草村部分农田。
肖家堰,开凿于
清代,从高冠河西岸引水,灌东大、西大、索罗庄等农田1100亩。今仍使用。
金家堰,开凿于清代,从
石砭峪口河西岸引水,灌水寨、曹村等农田500亩。今名磨堰渠,仍利用。
王家堰,开凿于清代,据《
陕西通志》载,从大峪河南岸引水,灌江村农田1000余亩。
校尉渠,在金家渠以北里许,灌田980亩。
沣惠渠,在沣河、
潏河会合口下,从沣河东岸引水,“关中八惠”渠之一。中华民国31年(1942年)10月至36年(1947年)7月修建,
陕西省水利局设计,沣惠渠工程处施工。渠首筑有砌石拦河溢流坝,坝长133米,高1.5米。坝右侧设冲沙闸两孔,每孔宽2.5米。有进水闸5孔,每孔宽2.5米,渠首设计引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总干渠深2.4米,渠底宽6米,长15.5公里,由进水闸经沣惠、北张、细柳、普贤等村,在
丰镐遗址的焦村南流入西安郊区,在漳浒寨分为两渠。总干渠在
长安境内,一至八斗渠(六斗早废,实用七条斗渠)灌
长安区沣惠、细柳、义井、镐京等乡农田1.7万亩。七条斗渠共长17.87公里,现可以利用的只有6.7公里,1985年以后因田间工程损坏严重,仅能灌田3000余亩。
沣峪渠,在沣峪口桥以上800米处从沣峪河右岸引水,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1958年7月至1959年12月由五星、
子午镇两大公社修建。渠首为无坝引水,修有一座两孔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11立方米/秒。干渠长18.5公里,修有建筑物43座。支渠7条,共长41.1公里。1962年干渠被山洪沙石淤塞不能通水,原修支渠大部平毁。1978年春,滦村公社修复干渠1400米,国家补助投资1.4万元,社队自筹1.2万元,投劳1.2万多个。现灌上王村、
大新村农田1500亩,给
小新村库塘充水灌田1000亩。
神禾渠,在石砭峪口内400米处,从河东岸无坝引水上神禾原。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由
五台县、太乙、王曲、
皇甫姓、樊村、申店、郭杜等公社投劳修建。干渠出峪口后经下寨,从马厂上神禾原至温国堡村对岸退入
潏河,全长29公里,1958年修建。灌区内还修建马厂、东见子河、康峪沟、药王洞、杜永村等库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共计完成土石方6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42.22万元。1967年以前只灌
马厂水库以上农田5000多亩。1966~1970年对马厂水库进行库底防渗处理,卧管改建,大坝加高后,水库以下潏河以南的王曲、
皇甫姓、樊村、申店、郭杜等公社农田1万余亩得以灌溉。1977年神禾渠改建为
石砭峪水库东干渠。
沣峪口底栏栅引水工程,在
沣峪口公路桥下,是
长安区修建的第一个底栏栅引水工程。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设计(赵修荣主持),滦村公社修建,1966年4月开工,5月全部完成。国家补助投资2.7万元,底栏栅坝引水廊道长9米,宽1米。溢流堰长32米,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88年国家补助投资3.11万元,滦镇自筹1.26万元,将栏栅坝下游的
消力池及护坡重修加固。灌区渠系是在原三官渠基础上改建的,底栏栅进水闸以下总干渠长850米,
东干渠1700米,中干渠长5550米,西干渠长2370米,灌区共有桥梁、跌水、分水闸等建筑物26座,支渠11条共长13.5公里。灌溉面积共9200亩。滦镇灌区设有滦镇水利管理站。
饮水工程
长安古城(今
西安市城区)生活及园林用水,部分是引自
长安区境内的河水。历代形成的引水渠道,有汉
滇池,
隋唐永安渠、清明渠、黄渠和明代
通济渠等。
洱海,
西汉人工蓄水工程,开凿于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遗址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东南,南界石匣村,北界上泉北村及沣镐村的土岭以南,东界孟家寨、万村,西界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面积约10平方公里。据《
汉书·武帝纪》注释:西南“有越隽、昆明国。……故作昆明池象之以
习水河战”。后世许多史地学家考证,认为
刘彻修
昆明市池主要是为
长安用水,并供皇家贵族游观。宋代
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
首都用水有关,他在《
雍录》中写到:“昆明甚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城之用,于是并城三派,城内外皆赖之。”
滇池水源自
滈河(史称
洨河)。当时在今沣惠乡西堰头村修石堰,引水北流,穿细柳原至石匣村进入昆明池。池西有泄水口(在今张村与马营之间),水量大时,流入沣河。池东、北各有出水口。《
水经注》称东口为昆明故渠,亦称漕渠,流经河池陂(今河池寨)北,东行与
潏河会合后分为两支,一东流为
漕运,一东北流供城市用水。池北口输出之水,沿古河道北行,先注入揭水陂(在今王寺以北
三桥街道西南一带),经调蓄后,分数支注入潏水,以供宫城。一支引入
建章宫遗址,通过
太液池泄入
渭河。一支引入
未央宫、
长乐宫经沦池、酒池,调蓄后泄入渭河。昆明池在我国城市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安渠,隋开皇三年(583年)修建。从
香积寺西引洨水(即今
滈河),经今赤栏桥、郭杜、第五桥,由城南大安坊西街入城(今北山门口村以西)。为
西城区及禁苑主要供水工程。
清明渠,隋开皇初年开凿。从皇子陂引
潏河水,经今
韦曲、塔坡、三爻村,西北流,由大安坊入城。
黄渠,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开凿。引大峪河水,由大峪口龙渠西北流经三象寺、戎店、大兆、东曹村至
杜陵南,分渠一支灌鲍陂农田,主流注入曲江池。
通济渠,明成化元年(1465年),
陕西巡抚项忠、西安
知府余子俊、
长安知县王铎、
咸宁市知县刘升等主持开凿。于丈八头(今丈八沟)在沼河设闸,穿渠北流,至郭村转东筑堤至安定门(今西门)入城。为扩大水源,后由
潏河碌堰引水入河。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
爱新觉罗·弘历三十年(1765年)、嘉庆九年(1804年)、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国36年(1947年),都曾
疏浚。
解放后,由
长安区供
西安市城市生活、工业、园林用水的主要工程有:
潏惠渠 1957年动工,翌年建成。自
杜曲镇新村潏河右岸设闸引水,西北流经
韦曲、上塔坡、东江村,东北流经瓦胡同、金花路雨水渠注入兴庆湖。
长安境内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完成土石方2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8万元。
沣河水源地,50年代后期,西安市在长安县纪杨乡沿沣河一带及河以西开凿深井,到1985年达40余眼,并建属西安市第三自来水厂管辖的配水厂一个,年取水量5000多万吨。尔后,采水量逐年增加,沣河水源地1966~1969年7200万吨,1970~1973年1亿吨,1974~1978年2.25亿吨。大量的开采,使纪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12~18米,1957~1979年10月,纪杨乡报废农田灌溉机井780眼。
环城公园供水工程,1983年,由
长安区大峪水库为西安城河供水。从东曹村经东伍村,到
春临村入
西安市市界。其中20公里干渠及渠道建筑物由长安县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并集资40万元修建。
石砭峪水库供水工程,1983年,
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周至黑河修建水库,并开凿90公里渠道引水入城,称黑河引水工程,但全部工程建设时间长、投资大,因此将长安县石砭峪水库作为调节水源先向西安城市供水。这一工程由水库输水支洞引水,经总干渠、西干渠,在三支渠口西新建引水渠3.62公里,其中埋设直径1.2米钢筋混凝土
压力管道1.78公里,砌石
暗渠1.84公里,至甫店村西与
黑河市干渠会合,修建汇流池供水管理站。池以下干渠分左右双线,相距30米,由池北经
滈河倒虹4.7公里,至贾里村东穿神禾原隧洞2公里,至瓜州村西跨
潏河修倒虹工程2.6公里,至皇子坡村南穿
少陵原隧洞4.7公里,流入净水厂(
雁塔区南窑村东)。
长安区承担石砭峪输水支洞、总干渠及大陡坡、西干渠改建覆盖。1987年5月开工,1989年完工。计完成土石方20万立方米,混凝土8000立方米,安装管道1780米,这部分工程共投资540万元。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沣河流域,源头区在秦岭山地,主要干流流经黄土台原地区,南依秦岭,北和
西安市市接壤,东与
蓝田县相邻。其间有
渭河的数条支流切穿,台原与河川相间分布,面积为187.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74%。
平均海拔约在480~681米之间,川道和原面最大高差约200多米,地下水埋深深,提水困难,灌溉条件差,蒸发量大,故原面上“没雨苗不长,下雨流黄汤”。
水土流失严重。
其中,
少陵原(鸿固原)位于
潏河、河间。南起大峪,北抵西安市
雁塔区的三爻、陆家村一带。宽6~10公里,县境内长约14公里,最高点海拔623米(大兆乡东)。南部上覆洪积扇,北部边界不分明,地表物质为洪积沙、亚
黏土、亚沙土,上部
黄土覆盖约110米。原面宽阔,多
洼地,有一定起伏。
沣河入渭河段,属于
河漫滩,进入
咸阳市境后,由于汇入支流较多,滩面宽广,可达1~5公里。组成物质以亚
松软土、砂
砾石、砾石为主。
文化遗址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
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
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
周朝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
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
洱海遗址在沣河东岸。
丰镐遗址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
西周的
首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
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
周原遗址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
周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
姬发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
秦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
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
周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
西安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
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
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
滈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周文王灵台遗址,位于
灵沼街道阿底村南1公里,距沣河200多米。关于文王灵台,
隶书记载较多,《
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左传》中有: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说明在
春秋战国之际,
灵台县尚存。关于
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
三辅黄图校证》(1980年5月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载:“周文王灵台,在
长安区(笔者注;指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汉代
郑玄注释这段话时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郑玄的注解,灵台乃是为观测
天文现象而筑,其位置在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
宋敏求《
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长安县
灵沼街道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灵台遗址。
唐朝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筑物早已无存,地上仅留几个石柱础。
昆明池遗址,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
王森文在
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昆明池开凿于
刘彻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
北洋水师,供
长安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唐代几次
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
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
滇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
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
织女、牛郎二
石雕的位置,今
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沙河桥遗址,位于
秦都区钓台乡西屯和
资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东北距咸阳市区约8公里,北离
渭河岸约2.5公里。1985年当地村民拉沙时暴露一号桥,1986年在一号桥北端暴露出二号桥,两桥相距约300米,均为木架结构。秦都区文管会和
陕西省考古所先后进行了调查、试掘和发掘清理。一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二号桥清理出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第一排有辅助桩,南北竖列,起承重和稳固的作用。木桩表皮有明显裂痕,上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有砍砸陈迹,另有一些似有
榫卯结构。这些桥桩表面涂过一层
油质或漆类防朽保护物,并用火烤过。有些桩外面虽无表皮,但同样有一层与内部木质颜色不同的保护层。木桩直径0.34—0.48米,间距2.10—3.20米。木质主要有松、柏、柳、漆、梨、
槐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区别较大,有圆锥形、夹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等。一号桥桥桩排距4.5—5.5米,桥宽约17米以上。附近出土有变形葵纹
瓦当、素面半瓦当、几何纹方砖、绳纹
板瓦、绳纹
筒瓦等。年代较早,与秦都咸阳遗址中出土同类遗物相似。
云纹瓦当与汉
长安等地同类文物的陶色、制法和风格相同。其西南13.5米处出土一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均铸有花纹,一面是简化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时代属
战国晚期,为桥自身的附属物。在一号桥南端,还出土大型槽状铁构件7件,长7米,宽1.1米,高1.05米,厚0.03—0.06米。二号桥桥桩排距6.5—7.2米之间,桥宽约16米以上。附近出土遗物有
板瓦、铜、铜熨斗、铜鱼、铜釜、铜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风景名胜
樊川,位于
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
终南村(山),北临西安(城),
潏河纵贯其间,土肥水美,景色秀丽。汉高祖刘邦曾将这川道封为爱将
樊哙食邑,这大概便是樊川名称的由来。据传,今樊村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晋镇南大将军
杜预之后、
李世民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
李显韦皇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
隋唐年间,僧侣云集
杜牧,先后建成牛头、华严、兴国、兴教、
云栖祩宏、禅经、洪福、观音等八大
寺院。樊川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真可谓一步一珠玑。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的传闻轶事,则更是俯拾皆是,引人入胜。
樊川道上,名胜有:兴教寺、杨虎城将军陵园、
华严寺、牛头寺、
杜工部祠、
香积寺、桃溪堡。桃溪堡,称“人面桃花”,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
崔护于
清明节日独游
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来年清明,崔复往寻之,未见女,便在门扉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出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金碗钗》《
人面桃花》《借水赠钗》俱述其事。
青华山,位于沣峪口东1公里处,海拔1269米,距西安33公里。青华山风景幽雅,众多的古迹掩映于丛林之中。进山第一道关名曰过风楼,为仿古城楼建筑,上有箭楼,下有门洞,气势雄伟,扼守山口。青华山有
天门市四道,沿二天门西侧小路进入毛竹林深处,有一清泉涌流。相传当年唐
李世民李世民经此去
翠微寺途中,
口渴难忍,突然发现一只
梅花鹿,即令随从追捕,鹿到此处突然消失,一股清泉涌出地面,太宗饮后大喜,即命名为“鹿引泉”。
万华山,位于喂子坪乡境内,北距西安46公里,海拔1988米。该
山东省至石砭峪山梁,西至黑沟南岭,一字排列九座山峰,状如锯齿,峰顶又有用单层石块垒起的九个塔状小山,故名“九顶万华山”;又因山有正景、中景、北景、南景、通天门、顶天柱、棺材石、献蜡石、千年柏等九景,故名“九景万华山”。万华山胜景有玉兰峰、吊钟峰、
土沉香劈山峰、千年
铁树、童子拜观音等。传说明万历娘娘来此修身,太子等随行,出
长安进子午,故沿途留下了见子河、搂子坪、找儿岭、喂子坪等地名。
西留堡温泉,在滦镇西留堡村,距西安34公里。水温56.5℃,含多种矿物质,对
皮肤病、风湿性
关节炎等有疗效。温泉西邻
草堂寺和高冠潭瀑布、
圭峰山旅游区,东南相接沣峪水库、
净业寺、
丰德寺、灵感寺。
北大温泉,在东大乡北大村,水温40℃,含有14种矿物质,对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疗效。
子午温泉,在
子午镇,距西安20公里。水温54℃,含硫铁等十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温泉附近有
香积寺、
南五台风景名胜区、小五台、
青华山、
石砭峪水库、三教堂等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