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
由曲折、细小的管子构成的器官
附睾(Epididymis)是一个由曲折、细小的管子构成的器官,一端接着输精管(Ductusdeferens),一端接着睾丸(Testis)的曲细精管,具体结构主要包括输出小管和附睾管。附睾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可分为头、体、尾三部。精子离开睾丸后通过输出小管进入附睾。附睾具有暂存精液并分泌附睾液营养精子的功能,以促进精子的进一步成熟。附睾可能会出现附睾炎、附睾囊肿、附睾结核、附睾肿瘤等病变,且多会合并周围器官的病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关于附睾等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和功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当学会使用科学的称呼来描述附睾,同时注意,如果相应部位出现不适请及时就医。
解剖结构
附睾呈新月形,紧贴于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共分为头、体、尾三个部分。其中头部位于睾丸上端,由输出小管盘曲形成;体部和尾部位于睾丸后缘,由进入附睾头的多条输出小管最终汇合而成的附睾管构成。
输出小管是睾丸网(睾丸中的网状管道结构)向附睾头发出的2~8根弯曲的小管。管腔的上皮由低柱状细胞和高柱状纤毛细胞相间排列构成。前者可借助自身大量的溶酶体和吞饮小泡吸收并消化管腔内的物质;后者的纤毛可通过摆动促使精自向附睾管移动。
附睾管前接输出小管,后接输精管,全长约4~6m。管腔较输出小管规则,其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主细胞及基细胞构成,前者具有吸收和分泌的作用,后者位于上皮的深处。上皮外侧有平滑肌层包绕,肌层可以蠕动性收缩,帮助精子向下一级管道移动。
微环境及功能
附睾的功能是暂存精子,促进精子的进一步成熟。精子在附睾内获得运动能力,总共停留8~17天,最终达到功能上的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精子除了自身的因素,还受到附睾微环境的影响,这包括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精子形态的改变。可以说,附睾微环境正常稳定是附睾发挥促成熟这一功能的必要条件。若附睾的功能发生异常,精子则不能成熟,引起不育。
附睾微环境并不是整个管道中保持一致,不同的区段有着复杂而连续的变化,故各区段有着不同的腔液(离子强度、酸碱度、管腔分泌蛋白等不同)    。附睾的微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附睾上皮的吸收作用
99%的睾丸网液在附睾头处被重吸收,为下一步附睾分泌附睾液制造微环境奠定了基础。
附睾蛋白的分泌
(1)在给予精子运动能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附睾特异分泌蛋白(Epididymal Protease Inhibitor,EPPIN)、前向运动蛋白(ForwardMotility Protein,FMP)等。
(2)参与顶体反应、精子获能、精卵结合等过程,如P34H、gp20等。
(3)有些蛋白能结合在精子表面,保护精子免遭男、女生殖道内的细菌或病毒的攻击,具有免疫保护能力和抗菌能力,如Bin1b(防御素家族蛋白成员)、hCAP18d等。
(4)哺乳动物的精子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损伤。附睾分泌的抗氧化保护蛋白和多肽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如谷胱甘肽(GSH)、肉碱及其类等。
附睾内的细胞因子、活性氧类物质
细胞因子如MIF、HGF也参与了精子的成熟过程。微环境中适量活性氧可以调节精子功能,但过多则会伤害精子。
附睾内微量元素
多种微量元素都对精子的生成、成熟起重要作用,其中,锌离子、钙离子的影响最大。锌离子缺乏可导致一些促进精子成熟的酶功能异常;钙离子则可以与Bin1b配合为精子提供动力。
附睾液的酸性环境
附睾上皮细胞通过各种酸碱转运体调节HCO3的重吸收和质子的分泌,以维持管腔酸性微环境的平衡。
血睾屏障位于主细胞(管道的构成细胞之一)近腔面的紧密连接处,能将精子与免疫系统隔离开来,避免精子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以保护精子。
其他
附睾先天发育情况及成熟度、附睾管长度和通畅度、附睾的炎症情况、附睾集中雄激素的能力、体内性激素的水平和比例、末梢神经功能及调节情况、微血管系统功能及血液供应情况等都会影响微环境。
结构解剖
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各一,重约20-30克,纵径4.3-5.1厘米,宽2.6-3.1厘米,厚2-3厘米。其容积大小正常值为15-25毫升,极大多数正常人在20毫升左右。睾丸在胚胎发育期为腹膜后器官,正常发育的 男婴,在出生时睾丸已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在下降过程中把前后两层腹膜作为被覆睾丸的包膜,这两层包膜称为睾丸鞘膜。其间的空隙积存少量液体,称为睾丸鞘膜囊。睾丸内层鞘膜与睾丸的固有膜构成致密厚实的白膜。肉眼观察睾丸剖面,其实质可用针尖挑出细丝。显微镜下观察,睾丸实质被分为100-200个锥形小叶,每个小叶内有2-4条长约30-80厘米,直径150-250微米细而弯曲能产生精子的小管,称为曲细精管。据估计,如把一侧睾丸的曲细精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可达255米。曲细精管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为睾丸间质。各叶的曲细精管向睾丸后缘汇集成直细精管,进而相互吻合为睾丸网,再汇合成8-15条输出小管,从睾丸后上缘穿出与附睾头部连接。睾丸内具有3种特殊功能的细胞,包括曲细精管壁的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以及睾丸间质中的间质细胞。
生精细胞
精子发生是从生精细胞开始,经细胞分裂染色体基因染色体互换减半、性染色体(X、y染色体)形成、细胞变态(出现精子尾)等复杂过程形成精子。生精细胞依其发育阶段可分为5个世代,即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支持细胞
支持细胞的功能多而复杂,至今未完全了解清楚。但它在维持生精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有人称支持细胞为精子的保育细胞。支持细胞能将曲精小管分隔为内外两个环境不同的隔离区,以保证生精细胞在最佳的内环境下发育分化。另一方面,精子是一种有别于体细胞的单倍体细胞,(只有23条染色体),具有特异性抗原成分,但由于支持细胞的隔离屏障作用,阻止血液内免疫活性物与精子接触,因而不引起任何个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支持细胞使曲精小管管腔内有别于血液环境的作用称为血睾屏障。当前还认识到支持细胞能分泌不少物质以提高雄激素在曲精小管内的利用水平,并在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中参与反馈调节作用。
间质细胞
间质细胞是睾丸间质中最具特殊功能的一种细胞。几乎占睾丸体积的12%。可接受垂体性激素的调控合成和分泌雄激素,是维持男性性功能的重要细胞
微环境简介
附睾微环境
附睾微环境是指附睾先天发育情况及成熟度、附睾管的长度和通畅性、附睾的炎症情况、附睾的吸收能力(吸收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睾网液,进入附睾的睾网液有时会阻碍精子的正常运转)、附睾的分泌能力(其生产的甘油磷酸胆碱肉碱、糖蛋白、酸性磷酸酶、磷酸核酶、α-甘露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都具有促进精子成熟作用)、附睾的集中雄激素能力(集中来自血液循环、睾丸睾网液中的雄激素,而且附睾上皮本身也有微量合成雄激素作用,这种集中雄激素的功能也保证了精子成熟)、附睾的免疫屏障功能状况(附睾上皮分泌糖蛋白,可附着在精子表面,掩盖精子原有的反应原性,防止发生精子自身免疫反应)、附睾管的收缩能力(节律性收缩功能,可以输送精子到输精管)、体内性激素的水平和比例、末梢神经功能及调节情况、微血管系统功能及血液供应(供应氧气、营养物质,排除细胞代谢产物)情况等等。附睾作为精子的培育室对其环境要求很高,附睾微环境受到影响会使得精子的成熟程度、精子质量及活动能力下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微环境及功能
结构解剖
生精细胞
支持细胞
间质细胞
微环境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