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江(1925—2003)
东莞市人。于1951年起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连环画、宣传画、
中国画创作,其中以自编自画的连环画为主,作品在《华南文艺》和《
连环画报》上发表。由于其作品密切联系现实,富有生活气息,从而受到社会欢迎。
连环画,曾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画种之一。翻开几十年前的“小人书”,传神的人物形象、简洁的叙事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如从前那样有活力。近日,“郭同江纪念展”在郭同江的故乡东莞岭南画院展出,渐渐在时光的流逝中被人们淡忘的
广东省著名连环画家郭同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郭同江,这位全国唯一一位自编自画的连环画家,堪称广东连环画代表人物,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学成材的他亦曾是全国农民画家的代表人物。凭借第一线的农村生活经验,郭同江自编自画的
连环画生动、逼真,带着浓浓的广东味儿,俨然一幅广东乡村风情画卷。很多看过郭同江画作的人都能从中找寻到过往质朴生活的温暖记忆。在连环画似乎已经“过时”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能带给人们许多的感动。
郭同江1925年出生在
东莞市麻涌镇大胜乡,7岁起自学画画,因家境贫困,从没上过正规的美术学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郭同江根据农村生活经验画就的作品寄到当时
广东省文艺的重地 《华南文艺》杂志。这幅反映土改过程中好人好事的作品,以鲜活的农村生活题材、生动传神的笔触立刻引起了广东著名画家
黄新波等画坛老将的注意,作品刊载后反响非常好,自此郭同江步入了画坛,并以一系列密切联系现实的作品红遍全国。
据郭同江的长子郭振洪介绍,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位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和国家劳模,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郭同江。他也曾获得过全国一级、省一级、地区一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郭同江也是全国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位自编自画的
连环画家,郭同江一生编创的连环画共200部左右,作品有25000多件,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作为一名出自
广东省农村的农民画家,尽管声名远扬,郭同江却乡音未改,甚至只会讲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
广东著名美术评论家
周佐愚曾任《华南文艺》编辑,他也是最早发现郭同江的伯乐。周佐愚在1982年发表的文章《论农民出身的连环画家郭同江》中,系统地介绍了郭同江从农民走向画家的成长历程,总结了这位未受过专门学校培养的"泥腿子"画家自学成材的经验。郭同江的这种默记、默写法,经周佐愚在文章中系统介绍后,立刻受到美术界的重视,特别是鼓舞和启发了当时一大批工农兵美术爱好者。在
连环画界,长期以来缺少自编自画的高手,而郭同江这位农民画家,却以自己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除了在画画上无师自通,郭同江还是个能写能唱的多面手,他对
广东省龙舟快板、地方小调、
粤剧都颇有研究,生前曾发表过20多篇乐曲。在一出戏中,他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自弹、自唱,堪称多面手。
除了连环画单行本《
渔女春秋》,郭同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画作《开工之前》、《喜雨》等等。纵览他的作品集,几乎每一张作品都透露着浓浓的广东味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同江画中的人物从造型、表情到动作,生动逼真,听一位业内行家介绍没有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纵然有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绘出如此传神的形象。同时,他的画选取的视角和题材也体现着深厚的农村生活根基。比如《新谷》、《学撒网》、《除田草》、《牧鹅女》、《
珠江河畔》等作品,独具
广东省特色,以一幕幕动人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河网密布的珠三角水乡的蚕桑文化,今天看来,依然细致动人。
很多看到郭同江作品的广东人,都不由自主地会从他的画作中追忆到儿时的时光。“小时候我婆婆家就是这样的,有桥、有小溪,画里人带的帽子都和我婆婆一模一样。”一位观展的观众深情地感慨,这些画作让他深感熟悉和温暖。如今距离郭同江创作这些感人的画作仅数十年,人们已可从这些画作中唤起久违的记忆。想想看,再过百年,回头看这些质朴无华、带着时代色彩以及
广东省地方特色的作品,观者又会是怎样一番感受。毫无疑问的是,农民画家郭同江以自己对故乡的深情为广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