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蛙(学名:Nanorana pleskei)为
蛙科倭蛙属的
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
四川省、
甘肃省、
青海省等地,常栖息于高原沼泽地带。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300至4500米。
种:倭蛙 N. pleskei
倭蛙(学名:Nanorana pleskei)为蛙科倭蛙属的
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
四川省、
甘肃省、
青海省等地,常栖息于高原沼泽地带。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300至4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松潘县。
雄蛙体长36毫米,雌蛙39毫米左右;头长 略小于头宽;吻端尖圆,稍突出于下唇。鼻孔略近眼;瞳孔略呈圆形;鼓膜小;咽鼓管孔小;舌椭圆形;前肢短,指较短而略扁;内掌突扁平。呈卵圆形;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皮肤较粗糙。背面较光滑,背部有明显的长短疣粒。
倭蛙生活于海拔3200-4500米的高原沼泽地、水坑内,流溪亦能见到,白天多隐伏在石块下或草丛中,有的蹲与水边,受惊扰即跳于水中或蹿于石块下;夜出活动,
捕食各种昆虫。这种蛙行动迟缓,在水中或地上都易于捕捞。倭蛙的产卵主要在4-6月。
倭蛙属(Genus Nanorana)隶属于
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现辖三个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pleskei)和
腹斑倭蛙(N.ventripunctata)。该属分布于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其垂直分布范围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通过透明骨骼标本染色法对倭蛙属三个种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在高山倭蛙中不存在鼓环、鼓膜和耳柱骨,倭蛙和腹斑倭蛙都有鼓环、鼓膜和耳柱骨。腹斑倭蛙和高山倭蛙的锁骨内端可达上喙骨,而在倭蛙的锁骨内端不达上喙骨。
高山倭蛙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且固有膜中有丰富的复泡状腺;胃贲门部粘膜上皮无杯状细胞,PAS反应显示固有膜中有
栗色颗粒分布,胃体中胃腺丰富;肠分为
小肠、大肠、直肠3部分。小肠和直肠上皮中杯状细胞数量多。无尾类消化道结构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