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族
多分布于印度北方地区的民族
锡克族(Sikh)是一个宗教民族,起源于印度五河流域的旁遮普省邦。
锡克族是旁遮普族的一个支系。旁遮普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的旁遮普邦。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锡克教始祖纳那克(Nanak)建立了民族大家庭。锡克教第二代祖师古鲁安格德创造和发明了旁遮普语,锡克族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从锡克教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到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领导期间,锡克教成为政教合一的、“尚武”的宗教民族。在兰季特·辛格国王的领导下,锡克人于1765年最 终在旁遮普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锡克国家,并与英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相抗衡。1947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84年 圣地阿姆利则发生了 “金庙事件 ”后,锡克人向境外移民。截至2024年1月,锡克教在全球约有3000万信徒。锡克教占印度人口的近2%,其中大多数印度锡克教徒居住在旁遮普地区。在加拿大约锡克教徒人77万人。另外,在美国的锡克教徒有大概50万到60万。
锡克族信奉锡克教。锡克人保留着锡克教穿着打扮:蓄发、加发梳和戴钢手镯,并且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拜萨克节是锡克族节日。锡克民族领袖锡克教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曾经在奄湾普的阿南德浦尔创建了锡克教卡尔萨军队。为了纪念这个节日,阿姆利则金庙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锡克人在一起唱赞诗、跳舞和狂欢。锡克族的民间舞蹈种类极多,其中主要是格塔舞、彭戈拉舞和秋莫尔舞。锡克人的主要食物是面食、黄油,还喜欢吃羊肉、鸡肉和猪肉。锡克人禁忌牛肉,但绝地求生、鸭、鱼等肉食。锡克族文学作品,主要是锡克祖师用旁遮普语写作的,大多数锡克祖师都是诗人,他们用旁遮普语写作。锡克人的宗教经典《戈兰特·萨哈布》一书中,收集了各祖师的大量诗文。
族名
“锡克”(Sikh)一词是从巴利语Sikhha或梵语Sisya派生出来的,意为“初学者”“弟子”“信徒”,也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教徒。锡克(Sikh)是印地语,义为"门徒”“信徒”。
锡克教因教徒最初均自称为“Sikh”而得名。从锡克教始祖纳那克开始的500多年中,锡克代表着锡克教、锡克教徙、锡克民族和锡克人。到了锡克教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于1699年春节拜萨克在阿南德普尔举行帕胡儿仪式,授予五位卡尔沙战士以辛格(Singh,意即“狮子”)称号以后,所有男性锡克教徒的名字都冠以辛格称号。直至今天,在印度被称为辛格者,即是锡克教徒和锡克民族的锡克人。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锡克民族和锡克教徒中又逐渐掀起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阿卡利运动,形成了阿卡利派别。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阿卡利政党。直至现在,在印度被称为阿卡利者,他们既是锡克教徙和锡克民族的锡克人,同时也是锡克、民族和锡克教的政党阿卡利党的成员。
族源
印度中世纪期间,锡克民族形成于印度五河流域。锡克族是旁遮普族的一个支系。旁遮普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的旁遮普邦。该族可以说是印度雅利安人种的典型代表。但是,这并不足说旁遮普人全足纯粹的雅利安人。由于旁遮普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历史上不少民族曾从这里进入印度,如雅利安人、伊朗人、斯基泰人、匈奴人和蒙古族等,他们先后定居下来,长期融合,形成了旁遮普族。而雅利安人所占的成分无疑是很大的。锡克族就是旁遮普人中信奉锡克教的人。锡克族又包括下列种姓和部落人:旁遮普贾特人、卡特里、丘拉、甘博、卡拉尔、拉巴纳、塔尔罕、查马尔和朱拉哈等。
锡克族是北印度旁遮普地区一支独特的宗教民族,是由印度教支派发展成锡克教,并从锡克教转型、发展来的。从锡克教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到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领导期间,由于在莫卧儿帝国王朝的宗教压迫下,锡克教开始从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信仰转型为底层种姓族群的信仰,从宗教文化性质的和平主义的社会团体转变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尚武”的宗教民族。
历史沿革
民族前身
13-14世纪,印度教派运动,已从南方传到北方,扩展到印度河——恒河平原。锡克教是受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两大虔信派改革的影响下发展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印度五河流域旁遮普地区形成了以锡克教始祖纳那克(Nanak)为代表的新学派是觉醒运动的学说在各地广泛传播,同时,纳那克建立了建立了民族大家庭。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民族大家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派别和团体:锡克学派。随后,在锡克教第二代祖师安格德(1504-1552年)和第三代祖师阿马尔·达斯(1479-1574年)的继续领导下,纳那克创建的锡克学派发展为旁遮普拉维河畔的民间宗教小教派,成为锡克民族的前身。到了第四代祖师拉拉姆·达斯(1534-1581年)领导期间,由于祖师拉姆·达斯得到了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1556-1605年)赐给的大片领地,特别是阿克巴皇帝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在新的形势卞,锡克教派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小派别迅速发展为以阿姆利则为中心,且受到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赐封的政教合一的新教派。在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琼(1563-1606年〉领导期间,为了锡克教的不断发展,为了集锡克学说之大成,阿尔琼曾委托自己舅父主持编了名为《阿迪·格兰特·沙希布》的杨克教圣期:阿东琼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开始征收赋税。由众多的农耕者加入的锡克教徒社会逐渐发展形成了锡克民族。
民族发展
从锡克教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1795-1645年)到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1666-1708年)领导期间,锡克教徒社会与锡克镇压。后来,在锡克民族英雄班达·辛格的领导下,锡克民族举行了反抗莫卧儿封建王期的起义斗争。起义斗争失败以后,锡克民族的斗争曾一度处于低潮。随着莫卧儿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落,随着锡克民族的不断斗争,由兰季特·辛格(1780-1839年)创建的锡克王朝在印度五河流域崛起。在兰季特·辛格国王的领导下,锡克人于1765年最 终在旁遮普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锡克国家,并与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相抗衡。
1845年、1848年,锡克族进行抗英起义。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旁遮誓不断挑起争端,有些人被迫当兵或在英国其他殖民地当警察。1947年,印巴分治后、抛起伽里斯坦运动。1966年,印度政府被迫将原旁遮普邦划分成以锡克人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敦徒为主的哈里亚纳邦
种族特征
印度锡克教教徒的特有装扮:一个高大、包头、有胡须。蓄长发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他们认为留长发是古代圣贤或有学问者的习惯,因而终生不得理去毛发。蓄长发、长须既表示睿智、博学,也象征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同时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是为了培养永恒无限的锡克教精神,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牢不可破。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剑也是尚武精神的体现。穿短衣裤是为了有别于印度教教徒所穿的长衫,表示与旧的传统彻底决裂,同时也具有一种豪爽的骑士风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和戴钢手镯的锡克教男子还是极为普遍,尤其是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是锡克人的象征。
人口分布
截至1985年,锡克族共约1500万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部分住在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查漠和克什米尔(印占区)、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此外,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斐济等国也有少数锡克人。锡克族分布在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新德里、加尔各答和坎普尔等地。绝大多数锡克人聚居在旁遮普邦。另外,还有相当量数的人散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东非、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
截至2024年1月,锡克教在全球约有3000万信徒。锡克教占印度人口的近2%,其中大多数印度锡克教徒居住在旁遮普地区。除了在印度旁遮普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都有锡克教徒。其中加拿大是印度以外世界上锡克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约77万人。另外,在美国的锡克教徒也不少,有大概50万到60万。
宗教信仰
宗教锡克族信奉锡克教。该教由第一位祖师(也叫古鲁)纳那克于十六世纪初叶创立的。锡克教的基本思想是印度教巴克塔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思想的混合。
宗教发展
锡克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平发展时期,从纳那克开始传教到哈尔·哥宾德时期:第二阶段是从和平发展走向武装化的时期,时间大致从哈尔·哥宾德时期到1715年,第三阶段是锡克教徒建立起锡克国家和锡克军队同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的时期。1699年以前,锡克教实行祖师制度。在位祖师有十人,但只有纳那克被称为“真正的祖师”。随着历史的发展,锡克教现今已分成若干个派别,他们彼此间虽然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细节上却不尽相同。
教义
锡克教教义,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3、信仰业报轮回说,即人要靠神的惠顾和师尊的指导才能得以解脱。4、尊崇师尊,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师尊的预言;师尊享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指定自己的继承者。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锡克教有一套完整的教义,其精髓由三个观念构成:一个真主、一个祖师、一个神。它与认为存在着无数神的印度教不同,它认为神只有一个,并且是不可分的。因此,它指责印度教所宣传的多海论。在锡克教看来,神不是具体的概念,神无影无踪,但它沾处不在,无时不在,周围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神的最高力量的夜现,锡克教认为,神是最高道德的准则,是人的一切源泉,只有它能赋予人的力量。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锡克教徒的天职就是竭力保持与神的一致。
信仰
锡克教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锁祭仪、苦行和消极道世态度;认为世界现象均为神之最高表现,在神低面前人人平等,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是违反神意的,个人灵魂只有与神结台方得解脱。由于神是无影无踪的,因此,锡克教徒禁止画神像和偶像崇拜,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和朝拜圣地。他们认为,真正的信奉神就是傲好事。它能促使人与神一致,能使有德行的锡克教徒死后升入天堂。锡克教徒认为,黎明前的时刻是美好奇妙的,称为阿姆里特维拉。这时最适合做祈祷和反省深思。
教规
凡是卡尔沙(锡克教军事组织)的成员,必须坚持五个K和经过帕胡尔入教仪式。五个K是:1、蓄长发,2、穿齐膝短裤,3、戴铁手镯,4、佩长剑,5、头插梳子。这五个词,每个词都以K字母开头,所以简称五个K。其中最重要的是留长发长须。教规规定,每个卡尔沙成员必须终身不剪发,否则就成为叛教者。锡克人加入卡尔沙时,必须举行叫做“帕胡尔”的仪式,即使用双刃剑搅拌水酒身。妇女在举行仪式使用的是单刃短剑。举行这种仪式后,男子就取得“辛格”称号,女子取得“考尔”称号,前者意为雄狮,后者意为母狮。
庙宇
神庙是锡克教徒朝拜的地方,最著名的是阿姆利则阿姆利则金庙,其次就是纳耶克的诞生地。锡克教主师们共建了3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庙宇。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神庙外,每个大的锡克人定居点都有一个自己的神庙。
语言文字
锡克族操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为师成体,是锡克师尊创造和提倡的。锡克族操旁遮普语。它属于印度语族,是由古代的晓尔赛尼语发展而来的。虽然旁遮普语和印地语、拉贾斯坦语、古吉拉特语具有同样的地位,但由于乌尔都语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该地区的官方语言,所以旁遮普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近几十年来才迅速发展起来。旁遮普语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表现力强。旁遮普语字母是师成体,是梵文用的天成体的一种变形,因为是锡克教祖师创造和提倡的,所以叫师成体。师成体字母能将语音准确地书写出来,所以比较科学。使用旁遮普语的,除了锡克族外,还有数干万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教,他们分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所以,旁遮普语中有三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作品﹔写法也有三种:穆斯林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印度教徒用天成体书写,锡克人用师成体书写。
民族文化
锡克族能歌善舞,民间歌舞在印度享有盛名,主要从事农业,小麦为主要作物,少数从事放牧;纺织、制陶、地毯各业和木刻均很发达。
风俗习惯
生产
从前,锡克人主要是当兵打仗和农耕。在那些年代,对于锡克士兵来说,马是他们的重要财产。一匹马的质量和装备反映出其主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除了马以外,锡克士兵还拥有火绳枪、刀剑、装发射药的兽角、弹药袋、毛毯、食物袋等。这些东两他们走到那里就带到那里。他们常常以小队为单位行动,常常突然包围一个村期,劫走财物。至于他们获得报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是按月或按周从国王那里领取薪金。他们被允许保留其中的一份战利品。当从事农耕的人分得土地时,也分给他们一小笔钱。但是,当时最流行的办法是在每个丰收时节支付给他们一定数额的谷物、棉花、砂糖和饲料等实物。
锡克族是优秀的农耕者,大都居住在气候适宜、平坦肥沃、灌溉方便的平原地带。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占总种植面积的65%,其次是绿豆,占总种植面积的16%左右,还有玉米、高梁、棉花和甘蔗等。随着绿色革命的开展和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现在,旁遮普邦每年提供全国60%的小麦储备和50%的大米储备。21世纪,这一地区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迅速,城i化的步伐大大加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正日益发展。
服饰
锡克族服装朴素大方。他们一般穿自纺棉质衣服。服装由三大件组成:一块白色或兰色棉布的宽大头中、11条叫卡查的兰色短裤和一件方格花呢披衣或一块披在肩上、垂到腿部的兰布,用一根棉布腰带扎在腰间。另外,他们一般穿乡村皮匠制作的便鞋。但是,在逢年过节时,他们穿白色扣子的丝绸衣服,而且是带花色条纹的。头上包一块头巾,头巾的一头或两头搭在一耳或两耳上。有钱人佩带一些沉重的金手,有时戴金项圈。在结婚时,都要穿好衣服。这种衣服叫帕格里,由几种颜色组成。城里的锡克人以前喜欢穿一种叫赛尔瓦尔的衣服,上面再套一件西服,头上缠一条头巾,头巾上还有装饰。这种穿着被认为是时笔的打扮。锡克人很喜欢缠包头布,而且缠法也很讲究。一些体面人为了缠包头布要站在镜子前花去很多时间。总之,锡克人男子的装束很特别,一望便知。其特点是扎包头,蓄长发长须、穿圆领衣服和短裤,戴项圈和手镯。
锡克妇女喜欢穿叫做苏坦的服装,它用一种叫做苏西的染色棉布制成。一块查达尔包在头上或披在肩上。年轻妇女则穿染色的或不梁色的加尔哈或多塔尔,厚薄根据季节而定。上装是用花布或普尔卡里,即绣着丝绒花的棉布或叫做西塔里的另一种绣花布缝制的。许多妇女也穿一种叫库尔塔的背心。如果要出门,她们就穿一种罩在裤子外面的裙子和花布紧身围腰。
锡克族的衣服一般是用士布缝制的,虽然粗糙,却十分耐穿。普通染料是染兰色的兰和染红色的红花。
饮食
锡克人的主要食物是面食、黄油,还喜欢吃羊肉、鸡肉和猪肉。农村的锡克人夏季吃麦面和面饼,冬季吃高梁和玉米饼。他们很少吃大米,即使吃,也是配合面饼一起吃,或做成牛奶稀粥吃。锡克人的食物简单,品种不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劳动强度的大小,他们一天吃两餐或三餐饭。他们最好的食物是用锅和余火烘焙的面包,早上喝拉西(黄油牛奶),晚上吃香草和各种豆子。在甘燕成熟季节,他们每天都要吃大量的甘燕。食盐、辣椒、洋葱及其他调味品,只要能用的,他们都用。他们吃饭不用筷,一般是用手抓。
禁忌
锡克人禁忌牛肉,但吃鸡、鸭、鱼等肉食。家蓄必须按照贾特卡方式即砍头来暑宰,但在娱乐和庆祝活动中屠宰家畜,则不必用贾特卡方式。家禽则以用手扭断脖子的方式来屠杀。锡克族最喜欢食野猪肉,猎取野猪是他们最爱的狗猎活动。
建筑
农村的锡克人居住在旁遮普平原成千上万的村庄中。这种村庄一般都比较大,房子也比较集中。村庄呈三角形,住房集中在村子中央,村外则是牛厩和放农具的地方。房屋一般是平顶的。住房一般比较宽敞。房前有廊檐,下边可以招待客人和休息,屋里有堂屋或其他房间,四周有矮墙,自成一小院。
丧葬
丧葬人死后用印度教方式进行火葬,但是,锡克族坚决反对印度教的“沙提”陋习。
婚俗
锡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由于锡克教主张男女平等,与规定妇女只起次要、从属作用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不同,因此,在锡克族中很少见到包办婚姻的现象。特别是现在,由于现代化之风的影响,自由恋爱结婚在锡克族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在举行婚礼时,都要大办酒席,要请亲朋好友。还要组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在举行各种仪式之后,就男女混在一起围成一个圈跳格塔舞。按教规,一个卡尔沙锡克人娶一个印度教妇女为妻,不会惹人反对,但女方必须经过几项简单的仪式。
节日
1699年的拜萨克节旦。锡克民族领袖锡克教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曾经在奄湾普的阿南德浦尔创建了锡克教卡尔萨军队。为了纪念这个节日,阿姆利则金庙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锡克人在一起唱赞诗、跳舞和狂欢。到了这一天,许多旅游者来到阿南德浦尔纪念祖师戈宾德·辛格,凭吊戈宾德·辛格使用过的武器等珍贵的遗物。大家在一起唱诗和跳舞以及品尝自己酿制的土酒。之后是游行和赛马以及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一连持续三天,称之为幸福与欢乐。一年一度的拜萨克节也是广大群众联络感情与互相认识的最好机会,群众欢庆拜萨克节所唱的诗歌被称为方言与土语。
姓名
从锡克族第10代师尊开始,男教徒的名字后面要加上“辛格”Singh,意思为“雄狮”,而女教徒的名字要加上“考尔”Kaur,意为“公主”。因此,要判断一个印度人是不是锡克教徒,可以从名字上看出来,名字中若带有Singh或Kaur字样的,多为锡克人。
文化艺术
文学
锡克族文学作品,主要是锡克祖师用旁遮普语写作的,其作品绝大部分带有神秘主义和宣传宗教的色彩。大多数锡克祖师都是诗人,他们用旁遮普文写作。锡克人的宗教经典《戈兰特·萨哈布》一书中,收集了各祖师的大量诗文,其中主要的是第一代师尊纳那格和第五代师尊阿尔君,代沃的诗。在印度民族中文化水平最高。锡克教创始人纳那克运用诗歌形式宣传教义,主张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它的主要作品有《十二月》《杰布先生》等。阿尔珠纳祖师选编了诗集《最初的著作》,收入了3384行诗,作者是锡克教的七个祖师和十六个教徒。这些诗宣传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歌宾德·辛格祖师的诗宣扬英雄主义,大多数收集在《第十位祖师之作》中。他的名篇是《成功书》。他曾组织五十多位诗人用梵语、波斯文和旁遮普文写作。
锡克教的十位祖师逝世后,他们的生平事迹收集在一本叫《天生伙伴》的书里。《天生伙伴》一书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记载。十九世纪末期,在旁遮普语文学的复兴运动中,锡克族的文学作品从写作技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帕伊·维勤·辛赫特(1872-1957)的小说《美女》《维杰·辛赫》和《巴巴·瑙特·辛赫》等,大多描写锡克族的武士精神和锡克教的道德观。他最先写作无韵诗。他的长诗《我的主人,你活吧》曾获文学奖。纳那克·辛格(诞生于1897年)是著名的锡克教小说家,著有60部长篇小说,著名的有《白色的血》(1932)、《吃人者》(1953)和《两剑一鞘》等。其作品宣传不同教派应相互友好,痛斥宗教狂热和封建主义。
舞蹈
锡克族的民间舞蹈种类极多,其中主要是格塔舞、彭戈拉舞和秋莫尔舞。
格塔舞
格塔舞就是击掌舞,参加跳舞的入先团一个圈站着,等待鼓声,鼓声越来越急,舞圈也越来越大。这时,三至四个人走到圈中央,开始跳舞。他们边跳边唱,唱的歌叫塔拜,或叫巴德角,起领唱的作用。每段唱完最后一句时,所有参加跳舞的人一齐拍着手重复唱一遍。圈里的人不断地跳着,就这样唱完一段又一段,而且每一段都边拍手边唱。彭戈拉舞是一般妇女跳的,当然男子也有跳的,不过男女须分开圈跳。
彭戈拉舞
彭戈拉舞是男子跳的舞蹈。种小麦时跳这种舞最适宜。一群青年男子,聚集在一块空场上,敲起鼓就可以跳起来。敲鼓的人一会敲,一会儿把鼓锤向上举起来。跳舞的人看到举起鼓锤,便加快步伐,大家越跳越快,全身抖动也越来越厉害。跳到高潮时,大家就卷曲起身体,再跃起来转圈,或一条脚站在地上跳,举起双手,拍着巴掌,口里不停地喊着:“巴莱,巴莱。”跳一阵之后,不再往上跃,只是一只脚随着乐曲轻轻跳动。一个主要舞蹈者,用手捂着左耳,唱一支歌。唱完最后一句时,大家立刻又象开头那样狂跳起来。这种舞一般是在每年二月的丰收节时跳。当然,平常季节和喜庆日子,也有跳的。
秋莫尔舞
秋莫尔舞是农村地区最流行的舞。跳这种舞时,也象跳彭戈拉舞一样先围成圈,在鼓声伴奏下,拍着手,转着圈跳。秋莫尔的意思就是狂跳。
音乐
锡克族喜欢唱歌讲故事。民歌中有摇篮曲、马赫亚、陀拉、特尔歌等。摇篮曲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女的热爱、关切和期望;马赫亚歌和陀拉歌主要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特尔歌是姑娘们纺线时唱的。此外还有结婚时唱的科利歌、苏哈戈歌、格达歌以及孩子出生时唱的豪拉尔歌等。
社会组织
1699年以前,锡克教实行祖师制度。祖师即锡克教的最高教长,一切行政和法律事务按教规执行。他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在锡克教创立初期,锡克族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到第五代祖师阿尔采纳时,锡克教已经发展成一个宗教、政治和军事集团。锡克教徒按居住地划分为二十二个教区,各教区由祖师的代表,即所谓马桑德(锡克教区区长)领导。他们的职责是宣传纳耶克的教义以及向教徒征收占收入10%的捐税,作为公共基金。锡克教徒开始配备武器。锡克教公社建立了一支军队,并开始向封建统治王朝莫卧儿帝国发起挑战。
1606年,哈尔·哥宾德成为第六代祖师以后,把锡克教的政治化和武装化更加推进了一步。他积极发展教徒,壮大自己的队伍。他明确提出了建立“真理国”(萨查巴迪沙)的目标,自封为“真理国王”,以腰佩双剑为标志,象征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1675年,哥宾德辛格继位为第十代祖师后,对锡克教派在织组上作了重大改革,他们成立了卡尔沙,即锡克教公社。从而从使锡克人分成了两大派,即一派是由卡尔沙锡克人或辛格派组成的尚武好斗的政治集团;而另一派则是由非卡尔沙锡克人或非辛格派组成的纯宗教教派。
1699年4月13日,印度拜萨克节时,在阿南德普尔城召开的锡克教徒大会上,哥宾德·辛格宣布成立锡克教军事组织“卡尔沙”,同时宣布废除祖师制度,成立锡克教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大会。规定全体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一切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都由“卡尔沙”全体大会决定。在“卡尔沙”内部,哥宾德·辛格实行严格的民主制度,废除了锡克教区区长的职位,不分种姓、部落、男女老幼,一律平等。班达·辛格继位后,锡克人的队伍进一步发展为拥有三、四万名骑兵和大量步兵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开始同莫卧儿帝国政府军展开大规模决战。1711年,锡克教军被打败,其领袖班达·辛格被处死,余部退入喜马拉雅山脉山前地带。他们团结在儿个有名的首领周围,组成了12个叫做米斯尔的组织。这些组织类似土邦,各有自己的领袖、番号和旗帜。十九世纪初,从某个来斯尔中产生了一位强有力的人物兰季德·辛格,他通过兼并和扩张,控制了全部锡克教组织,建立了锡克帝国。这个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曾一度十分强大。在先后与英国殖民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后,锡克王国被打败,以后分裂成若干个锡克土邦。这些土邦中最大的有巴地阿拉、纳巴和金德等。他们各有自己的土王(或叫罗阁)和军队,各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经济和税收制度。
印度独立后,废除土邦,锡克族从此被置于印度政府的一套行政管理机构之下。但是,锡克人仍然作为一个宗教、政治和经济实体继续存在。他们组成自己的政党——阿卡利党,为争取自主权和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政府展开了经常的、持久的,有时规模很大的斗争。在现行情况下,村是锡克族的最低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村评议会则是该村的权力机关,它负责本村的公益事业,推选村长等。家庭是锡克族的经济细胞,其生产与生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进行的。家庭是父系家庭,家庭的谱系按父亲计算。但在家庭中,男女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
发展现状
当今的锡克人生活在世界各地,无法一一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锡克人进行介绍,但以印度为主要聚居区,这个国家锡克人的状况代表了锡克人主要的发展现状,因此这里对锡克人现今发展进行介绍。自1947年印、巴分治后,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锡克人又多次发动建立旁遮普语言邦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锡克人的斗争目标开始转向要求扩大邦自治权和建立“大旁遮普”,锡克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旁遮普日益恶化的形势,英迪拉·甘地政府被迫于1984年6月2日对金寺里的宾德 兰瓦拉势力实施代号为“蓝星行动”的军事打击,击毙了宾德兰瓦拉和数百名锡克教徒。阿卡利党领导人也改变了以往的好斗姿态,运用各种手段巩固其政治地位,开始有意识地逐渐缓解教派对立情绪。其领导人朗格瓦尔在公共集会上重申印度教与锡克教徒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批评锡克教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并反复强调阿卡利党不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卡里斯坦”国。拉·甘地与朗格瓦尔在1985年7月23日就这一问题达成了一个协议,但不久朗格瓦尔就被锡克教激进分子杀害,该协议最终未能认真执行。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印度政治社会变更的关键因素。拉奥政府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旁遮普邦,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解决该邦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拉奥政府大力引导印度国内外的企业在旁遮普邦发展工业,到1996一1997年度,旁遮普邦的人均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印度全国的平均水平,锡克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减弱。21世纪的旁遮普邦是印度最繁荣的邦,80%以上的锡克人住在那里,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
参考资料
..2024-02-01
目录
概述
族名
族源
历史沿革
民族前身
民族发展
种族特征
人口分布
宗教信仰
宗教发展
教义
信仰
教规
庙宇
语言文字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服饰
饮食
禁忌
建筑
丧葬
婚俗
节日
姓名
文化艺术
文学
舞蹈
格塔舞
彭戈拉舞
秋莫尔舞
音乐
社会组织
发展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