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岩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的寺庙
太华岩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莲花镇后埔村西北的莲花山中,是一座寺庙。
莲花山为同安区名山,属戴云山东延余脉,因峰峦耸秀,状若莲花而名。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主峰海拨738米。太华岩不仅风景秀丽,古木怪石、奇花异草、珍禽走兽、清涧甘泉、寺庙古迹、名人题刻,不胜枚举,可一览同安城胜景,且历史悠久,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这里各领风采。
历史
据《闽书·方域志》载,莲花山“名金冠山,又名夫人山。顶有石岩,南陟之,众山皆小。朱熹题曰‘太华岩’,盖取‘华岳莲花’之义。”太华岩寺始建于宋朝,当年前、后两座大殿依山错落,气势恢宏,极具闽南佛道双供寺庙建筑风格。相传清咸丰年间寺庙和尚因参与“小刀会”反清活动,因清兵围剿而逃散,寺庙被焚。如今,在太华岩遗址上只存在石柱、石盘、石阶、佛座、石磨、石碾、石槽。经文物专家从其古朴的浮雕艺术及石质等考究,应是宋代建筑物构件。
太华岩历史悠久,吸引了文人雅士登此吟诗唱喝。南宋绍兴年间,理学大师朱熹主簿同安区时,民间有其“三探莲花”传说。宋时理学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三次探访莲花山(当时称鸡冠山,也称金冠山)。朱熹前两次行至白沙仑时上山上云雾笼罩,不见真颜,勒马而返,第三次行至白沙仑又是如此,乃祈天曰:“吾对此山无有不利”,云雾方散去,朱熹遍游了鸡冠山,至今留有“留心石”、“灵源”、“圣泉”、“太华岩”等墨迹。朱熹游莲花山时,曾在太华岩寺(民国年间毁,遗址犹存)前一块状如芙蓉的岩石上镌刻“太华岩”三个擘大字,每字高1米,宽0.79米,是目前厦门市地区时间最早、字体最大、保存最好的摩崖石刻,清乾隆曾任福建、浙江提督倪鸿范慕名到此游并赋有《太华岩》一诗,留下“为怜西岳高堪仰,聊把莲花拟岱宗”的佳句。。
在太华岩石刻之北1公里处,有天然上下两个石洞,称“石释岩”,又叫“石烛岩”,它由两块天然巨石横卧成上下两个洞。下洞奉祀“莲山大人”,洞璧立有五块并列石刻,每块石板阴刻文字四行(楷书),每行十一字,是传经祖师为传授修行心法刻写的禅诀。字体的写法是隋唐佛经所惯用,史学家推断是唐朝文刻。石刻顺序特意安排有错,第二块被排在最后,传说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可以得到“九车九驴驮,九篮九粪箕”的银子。清光绪年间,上陵村叫詹方的秀才上洞释文,秀才读到最后几行字,已经听到银子的响声,由于心急意惶,最后一个“土”字读成“士”字,结果得不到银子,一气之下把“土”字凿掉,所以现在石板少了一个字。据说当年朱熹在游览石释洞时,见此胜景而赋诗道:“山高神显独一尊,岩前通天日月烛”。因见山巅巨石形似莲花,特将山名改为莲花山。后人有诗曰:“莲花留心结太华,石释盘踞佛光显;朱子谶地留石字,千秋万载颂莲花”。
从石释洞网上到山巅有十八块天然岩石,形似莲瓣环成一朵“莲花”,中间凹陷成一小池,故当地有“莲花无心贴贴(都是)叶”俚语。石释岩前左侧有潮汐泉,因泉随潮汐盈虚而名,朱熹于其上题刻“灵源”两字。
现在所看到的太华岩寺,在2002年重修过,供奉莲山大人,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关于莲山大人的传说,据说石释洞洞口一株檀香树,一日山中起火树被烧,香气直上云天。玉皇大帝闻香,以为人间善信焚香所致,遂派天神沿着香气来到莲花山,不见凡人,只有枯焦老木仍在散出幽香。玉皇大帝据报赐封莲花山为“莲山大人”,因而当地便有每隔三年八月中旬迎请“莲山大人”的民间信仰活动。
太华岩寺石莲花山尚有数百种原始次生林和多种珍奇动物,因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厦门市列为“十五”岛外重点旅游项目,莲花镇政府也制定了莲花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诗词
清倪鸿范诗《太华岩》
杰构华岩压众峰,
棱嶒攒簇似芙蓉,
苍牙险山泉千尺,
石磴萦路几重,
谷口频看青障拱,
山腰时有白云封。
为怜西岳高堪仰,
聊把莲花拟泰山
参考资料
向往厦门同安(上).搜狐网.2024-01-26
目录
概述
历史
诗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