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色彩(英文“Image color”),是指词汇中能够引发人们对客观物体产生形象联想的部分含义。形象色彩不仅存在于语言学中,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色彩心理学。
形象色彩的存在使得词义的区分更为精确。某些具有形象色彩的词汇可以与其他指向同一对象的词汇构成同义关系,形成一组同义词。例如,“鄙弃”和“唾弃”虽然都表示轻蔑和厌恶,但“唾弃”含有通过吐口水来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而“鄙弃”则没有这种特定的形象色彩。“
鸡冠花花”一词会让人联想到形状类似鸡冠的花朵,“蛇行”则会在人们的想象中重现类似于蛇爬行的动作状态。这些例子表明,一些词汇的意义中包含了形象色彩这一特殊的语义成分。
形象色彩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被标记的客观事物必须是有形的具体实体而非抽象概念。其次,造词时通常采用比喻、借代或描述等方式。此外,形象色彩的形成还需要依赖于人的感官联想能力,因此即使是简单地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也可能具备形象色彩。例如,“树”“鸟”“桌子”“大海”等词汇。由于人类的感官联想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因此形象色彩并不限于视觉形象,而是由多种感觉印象共同构成。比如,“麦浪”和“雪白”包含视觉形象感,“扑通”和“哗啦”包含听觉形象感,“臭烘烘”和“香喷喷”则包含嗅觉形象感。
在文学理论中,形象指的是语言形象,也就是通过语言媒介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作品中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同时也是作者审美观在作品中的创造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