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玺纪功碑,刻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七月。因为
孙吴末帝孙皓为维护其统治,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而刻,故又称天发神谶碑。
它的书写者是大名鼎鼎的
皇象。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建业(今南京)
天禧寺。后移置尊经阁下,清嘉庆十年(1805)三月不慎失火,此碑尽毁。
关于此碑有这样一个记载: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由于他残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稳。276年,改元
天玺。
为了稳定人心,佯称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
吴国祥瑞。刻碑于一巨大的矮圆幢形石上,立于建业(今南京)天禧寺。
后
碑石断为三截,故名《三截碑》。也有说此碑乃三石垒成,非是断裂。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此碑毁于火灾。
其书起笔方重,有
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森森然如
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对此碑很受启发,多取此碑笔意入印。
《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纪功颂》,因断为三段,俗名《三段碑》、《三击碑》。
碑字横画与直画交接处多用折法,有
隶书笔意。于《石鼓》秦篆之外,书风沉着奇伟,独树一帜,临写此碑要谨防渗入
楷书笔调。----《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近人
马宗霍《
书林藻鉴》中评:“以秦隶之方,参周之圆,势险而局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出.若郁还伸。
此则
东都诸石,犹当逊其瑰伟。即此竺疡,是以陵上国。徒以壁垒太峻,攀者却步。故嗣音少耳。”
不管从用笔上还是从书风上,在书史上确实独一无二的。其书体无疑属
篆书,但它的用笔却不是篆法.也不同于隶法。
所谓横用竖起法,竖用横起法,横则);起方收,如主横,则起笔先用撇起法,然后提笔,回到近发笔处,下按后右行。而竖多作悬针法,左右二竖,圆纵之笔,收笔也均如悬针,故
张廷济喻为“如折古刀.如断古钗”,锋芒锐利,气势峥嵘。转折均用方折法,但此折法与隶不同,是另起一笔,以竖接横而成。
结体方正,既有隶书的宽博奇伟之气,又有篆书上下飞动之韵,峻利昂健,极有胆力,但怪诞离奇,是以惊诸凡夫。
但熟视细察之后,总觉得其用笔的方式和结构虽面目显然,但颇多单一,并有着很重的模式化倾向,一旦进入,则往往不能自拔。张延济以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其意味是颇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