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击叛军之战
唐朔方与安禄山大同军的战争
郭子仪击叛军之战(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是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唐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成功击败了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部。
755年11月,唐玄宗得知安史之乱后,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东进,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的势力在当时全国十大节度使中是最强的,他东出不仅能及时支援河东唐军抗击燕军,还能切断燕军的归路,威胁其后方。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曾任命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兵阻止朔方军东出。郭子仪得知高秀岩进攻朔方军后,率军赴援,将高秀岩击败。随后,郭子仪趁胜追击,收复了河东道的静边军。
安禄山派遣薛忠义率军来救,试图夺回静边军。郭子仪命令李光弼高叡仆固怀恩浑释之等将领迎战,大败薛忠义大军,杀死叛将周万顷。郭子仪还在河曲县大败高秀岩,随后围攻云中郡(今山西省大同市)。
郭子仪还命令别将公孙琼岩率领二千骑兵,攻占马邑郡(今山西朔州市),打通了朔方军与河东军之间的联系。东陉关(今代县东)是太原市北面门户,河东唐军为了保卫河东、太原,曾关闭东陉关抵御叛军。
郭子仪的接连胜利是安禄山叛乱以来唐军军事上的最早胜利,给各地抗敌军民以很大鼓舞。这场胜利也为李光弼东出井陉县、入河北省扫清了障碍。
简介
郭子仪击叛军之战,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击败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部的作战。
经过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叛乱后,任命朔方郡右厢兵马使、九原知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命其率领朔方军东进,讨伐安禄山。朔方(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与山西省(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相邻,朔方军在当时全国十镇节度使中,势力是很强的。朔方军东出,不仅能及时声援河东唐军抗击安军,免使河东落入叛军之手;还可东出旧关(今河北省获鹿西南),进攻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威胁其后方。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也顾虑到朔方军对其后方的威胁,他在发兵南下之前,就任命别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兵连夜赶赴大同军(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镇),以阻止朔方军东出。又命其部将安忠志率精兵屯于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以防山西省朔方军进入河北。十二月,正当安禄山进攻洛阳市时,高秀岩在北边也展开攻势,进攻朔方郡的振武军(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是西北军镇中的一位著名将领。当他得知叛军进攻振武军时,便催军赴援,将来犯的高秀岩部击败,又乘胜追击,收复河东道的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安禄山的大同市兵马使薛忠义率军来救,想夺回静边军。郭子仪命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叡、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率部迎战,大败薛忠义军,坑杀叛军骑兵7000人,斩叛将周万顷。接着,郭子仪又在河曲县大败高秀岩,进而围攻云中(今山西大同)。又命别将公孙琼岩率骑兵2000,一举攻克军事要地朔州市(今山西朔州),打开了雁门关东口东陉关(今代县东)。东陉关地势险固,是太原市北面的重要门户。山西省唐军为保卫河东和太原,阻止叛军由此经蒲津(今永济市西南黄河上)进入渭河平原,曾关闭东陉关以拒叛军。
结果
郭子仪收复静边军,围高秀岩于大同市,又攻占马邑,解除了河东太原的军事威胁,打通了朔方军与河东唐军的联系。
重要人物
唐朝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的父亲做过不小的官。生长在做官人家的孩子,有不少人贪图享乐,不愿学本事。郭子仪不这样,他从小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读书读累了,他就到院子里练习武功。那时,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经常出乱子,郭子仪决心练习武艺,保卫国家。刚刚到当兵的年龄,他就到山西省(在现在山西省)从军去了。郭子仪不单精通武艺,还熟知兵法,所以很快被重用,当了军官。
点评
郭子仪的接连获胜,是安禄山叛乱以来,唐军军事上最早取得的重大胜利,它不仅给各地抗敌军民以很大鼓舞,也为其后李光弼能东出井陉县,入河北省,扫清了障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经过
结果
重要人物
点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