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镇,位于大埔县南部,韩江中游,与湖镇、百侯镇、枫朗镇、洲瑞镇、
银江、大麻镇、潮州市饶平县、丰顺县潭江镇相接壤。全镇总面积308.91平方千米。该镇是历史上全国四大瓷都之广东大埔的主产区,素有“白玉城”“陶瓷之乡”“白玉城”美称,更有“小瓷都”之誉。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流长20多公里,源自白芒(今大埔县
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灌田200亩。此处因在水源高处筑陂圳,因此称为高陂。2003年和2004年,原古镇、平原镇先后并入高陂,高陂镇因此成为
大埔县地域面积最大的镇,总人口约9万人。
高陂镇是
全国重点镇、
广东省首批重点建设中心镇和陶瓷技术创新专业镇。镇内
白陶土资源丰富,已有800多年陶瓷生产历史,是我广东省历史悠久的陶瓷主产地之一。2003年8月,被评为广东省陶瓷技术创新专业镇。高陂镇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2017年,全镇陶瓷产业实现产值96490.6万元;销售收入86400.87万元;税收5662.45万元。
大埔客家山歌大致可分为情歌、劳动歌、时政歌、杂歌。新山歌。这些歌谣中又以情歌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山歌,即客家山歌,与船工号子、扛树歌、龙船歌、五句板等同属
民俗音乐。
广东省大埔县的客家山歌腔调各地不尽相同,主要有西河山歌、长治山歌、光德山歌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县内山歌活动蓬勃开展,县文化部门多次举行山歌培训班,举行山歌邀请赛和擂台斗歌。
广东汉乐旧称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流行于广东省
大埔县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有“
中原地区古乐”之称。在与大埔的
民俗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又吸纳了潮汕音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成为
广东省三大乐种之一;大体包括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
客家围屋,又称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
活化石”,被中外
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中翰第位于
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唐溪村,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于大埔县高陂镇
党溪村唐溪,中翰第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正对面两山对峙,左边鹰嘴山气势不凡,有如金凤起舞;右边蛇头岗蜿蜒起伏,又似潜龙欲奔,风景秀丽,一派田园风光。
田家炳故居拱辰楼位于高陂镇银滩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田家炳
曾祖父田百筹所建。拱辰楼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殿堂式布局,砖木结构,二进院落,上厅楼房高二层,中间为主厅,两侧各有两个厢房;下厅平房,中间为天井。大门屋脊有简易灰塑,门坪外砌有围墙;门左侧有一厢房对门坪,厢房正面用木隔板、木屏风组成。木
隔板固定在厢房正面上节,中间大,两边小,分别画有山水、人物彩画,下节为活动屏风。主体右侧筑有呈60度角的
斗门区。墙体自高至低分四级与围墙相连。
武颂庐位于高陂镇
古田村,建于1947年,为赵公武所建。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二进院落成四合院布局,屋内梁架斗拱雕有花鸟飞兽,屋脊两边用沙灰塑成高翘的殿堂式瓦顶,大门两侧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彩绘图案,工艺十分精致。左侧还建有一拱屋和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洋楼”,作为附属建筑。
赵公武(1900—1953),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三期毕业。民国
中将。抗战时,曾参加
上海市“八.一三”大会战、徐州大会战、保卫武汉大战以及三次长沙大会战等战役,每次均战果辉煌,有“赵子龙再世”之称誉。1946年冬,以军长兼代
安东省主席。1947年因病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疗,以后从未再任职,1953年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