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刺,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又名峨眉针,为
峨眉山之上的白眉道长所创,明代末年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
峨嵋刺长约3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将
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击法有刺扎云挑,点抹穿分,并配合各种身法步法和平衡、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
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明代末年,由于外形极像女人的
发簪就有传闻为女子所创。其实不然,其为
峨眉山之上的白眉道长所创,为男子。峨嵋刺是峨嵋派的代表兵器,起初是作为一种辅助器械在
峨眉派武术被运用的。由于它运动的风格独特,便于携带,因此很快流传开去,在各派武术中被发扬,这样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单独的器械被使用。现今峨眉武术八大门中,都还保留有它的套路。
峨嵋刺是武术双器械之一种,
清代称峨眉斜。长约3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呈锥形,中间有一
圆环,端头略扁,呈
菱形带尖。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根据
锻造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
《
清碑类钞》记载,
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眉针,即今之峨眉刺。
峨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使用时将
圆环套在两手的中指上,利用抖腕拨指使其转动。击法有刺扎云挑,点抹穿分,并配合各种身法步法和平衡、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