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树珩(1932年生于
北平市,今
北京市),中国著名摄影家,笔名宋欣、一丁、苏航,祖籍辽宁沈阳,
满族。他在长期担任
摄影刊物编辑工作的同时,发表了120余篇摄影理论和评论文章,摄影作品(包括展出和刊用)超过100幅。
男,笔名宋欣,祖籍辽宁沈阳,1932年生于北平,满族,编审。1948年以前,先后在河南灵宝、
武功县、
洛阳市、
西安市、归绥(今
呼和浩特市)、北平(今北京)读小学、初中和
高中。1949年4月考入北平
华北大学第二部艺术干部训练班美术科,结业后转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干部训练班继续学习。
佟树珩,摄影评论家。辽宁沈阳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历任
中国工人出版社图片资料助理编辑,《
中国摄影》编辑部主任,《
大众摄影》主编、副编审。撰有《评吴印咸摄影艺术展览》等论文。
1958年冬调中国摄影学会(
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先后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编辑室主任,《大众摄影》杂志编辑室主任、副主编、主编。1993年 10月离休。
“文革”期间调全国影展办公室工作,参与1972年至1976年五届全国影展筹备工作,具体分工为管理图片资料和编辑影展目录和图录。离休后,1995年至2005年聘任为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文史》副主编,参与编辑、版式设计工作,共出版14期。
在长期担任
摄影刊物编辑工作之余,发表摄影理论和评论文章120余篇,摄影作品(包括展出和刊用)100余幅。其中44幅作品入选1993年4月
中央美术学院五一届美干班校友作品展。自 1958年以来,参与编辑的画册和书籍主要有:《中国摄影艺术选集》(1958.1959.1960年共三册)、《吴印咸摄影作品珍藏》、《百年阳翰笙》、《我和摄影征文选集》(1989.1995年共二册)。为《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一1989)》一书撰写第二编“当代中国的摄影艺术创作”部分,约四万余字。
到2005年3月29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佟树珩同志做出隆重表彰之时,到佟树珩上台开口述说原委之前,
红星胡同61号中国摄影家协会院内,究竟有哪些摄影文物存在,又何以会隐入佟树珩家中,已经成为不大为人知晓的事情。
1969年下半年,
苏联的反华战争舆论明显加强,中苏两国的边境不断发生摩擦,为应对当时十分紧张的战备形势,中共中央发布了“八·二八”命令。命令下达后,全国各地立即出现了传达、贯彻的高潮。10月中下旬,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战备活动进入高潮。佟树珩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中国摄影学会除一人留守外,工作人员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了。按照上级的要求,各文化单位的重要文物必须转移保护,于是,中国摄影学会收集到的这批珍贵摄影文物便和其他单位的重要文物一同被运送到湖北县
丹江口市的一个山洞中隐蔽起来。直到1970年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全国的战备工作才逐渐趋于平稳。1971年盛夏,已是学会留守组成员的佟树珩接受上级交给的任务,冒着酷暑独自前往丹江口将这批文物运回
北京市。
当年如何一路颠簸、费尽周折,如何着急上火而最终将文物平安运抵北京,那段经历,佟树珩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他记得自己初见“根本无人能搬得动”的那三大木箱东西时的讶异;他也记得自己怎样把这三大箱东西改装进八只较小的木箱中;他还记得自己为了防止途中文物受损怎样一把一把地在箱中絮上稻草;他更记得半夜在郑州换车时,箱子因野蛮卸货被摔裂自己如何的心急火燎、情绪烦躁;他甚至记得深夜里硬座车厢中邻座睡梦中的旅客怎样把口水淌在自己的裤子上。
主要有:《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1984年)、《妄谈纪实摄影》(1995 年)、《1921一1930中国摄影奠基与阔步前进的十年》(2000年)、《中国早期女摄影家知多少》(2002年)等。
主要有:《后生可畏》(1982年)、《高考咨询》(1984年)、《漓水悠悠》(1986年)、《佛门》(1986年)、《相随》(1990年)、《生机》(1991 年)、《西湖之冬》(1991年)、《而立之年》(1992年)、《难得一聚》(1993年)、《新岗位》(1995年)、《回望卢沟》(1998年)、《老舍夫人、画家胡絮青》(1998年)、《沐浴春光》(200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