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秘色瓷是一种出土于1987年
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文物,为越州窑烧造的贡瓷,宫廷专用品。
秘色瓷的秘色是指一种青绿色。1987年出土的一批
越窑青瓷,是
李漼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众多珍宝中的一种,与文献上描述的相契合。从广义上讲,秘色瓷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是指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唐
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最早描写了秘色越窑器的釉色。唐、
五代十国、宋代的文献中也偶有记载,但因记载欠详,
秘色瓷究竟是何种瓷器,长期以来未有圆满的答案。
一九八七年
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
越窑青瓷,器形有瓶、碗、盘、碟等。瓶为八棱形,小口,细长颈,颈与肩转折处饰三道弦纹,
圈足浅,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8厘米。碗均为五花瓣口,分浅形与深形两种,浅形平底内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钉烧痕,口径为22.4厘米,高 6.8厘米,底径9.5厘米。深形碗圈足较高微外撇,高为9.4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 9.9厘米。盘亦均为五花瓣口,平底内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钉烧痕,口径20.1~25.2厘米。另外还有 2 件漆平脱银秘色瓷碗。这些器物制作精工,以青绿釉为主,与
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所描述的釉色相合。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
秘色瓷的标准器物,而且由于
法门寺塔的地宫闭封于
李漼咸通十五年 (874),表明秘色瓷烧造时间的上限不迟于此时,较之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水邱氏墓出土的
越窑青瓷要早30年左右。
杭州市和临安墓葬出土的越窑青瓷以青黄釉为主,青绿釉所占比重直至
五代十国时才逐渐增大。这次
法门寺出土的时代较早的越窑青瓷,以青绿釉器为主,包括少数青黄釉,并出现了银加金银装饰,说明早期秘色瓷既包括青绿色釉,也包括青黄色釉在内。另外用金银装饰瓷器也并不是从
钱皇后君臣奢侈成风才开始的。
青瓷的烧制往往是同窑不同色。这是由于釉的呈色除原料因素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窑内火焰的不同与变化,而火焰的控制又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青瓷釉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是不足为奇的。
浙江省地区唐五代墓出土的
越窑青瓷除少数青绿色釉器物可以确定为
秘色瓷外,多数青黄色釉的器物也应当属于这个范畴。当然,两种釉色相比,还是以青绿色为上,因此诗人才用“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瑞色新”等句来形容。但
青花釉器物也是很精美的,如这次
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青黄釉大碗,均银,外涂黑漆,并用金银团花等装饰,非常精致。在浙江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葬中,金银或涂金彩装饰的越窑青瓷也多半为青黄色釉,只不过由于釉色不如青绿釉鲜亮,故往往增加些辅助性的装饰,使其更加美观。秘色瓷的釉色与传统
越窑青瓷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推测是其制釉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更加严格, 并与其采用瓷质
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
秘色瓷出现于越窑土贡(821—824)起至
咸通十三年(873)之间。第二 ,秘色瓷名称在南、北方同时产生 ,南方
陆龟蒙用“秘色”赞美越瓷精品 ;在北方,
法门寺高僧用“瓷秘色”对供奉越瓷精品进行命名 ,体现佛教对供奉物品的一种地位的肯定。第三 ,“秘色瓷”商品名出现在
五代十国。越瓷产地为
吴越钱氏所控制 ,商品名受
唐朝陆龟蒙诗影响。第四 ,五代起, 越瓷贸易迅速扩大 ,秘色瓷作为越瓷精品的商品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给后人的感觉好像五代
吴越时期才有秘色瓷。
唐代
越窑青瓷为当时各地青瓷之冠,
秘色瓷又是其中佼佼者,据法门寺的发现,唐五代时的秘色瓷实为越州窑烧造的贡瓷。是宫廷专用之品。由于秘色瓷名声大,影响广,各个时代,不少地区都大量仿制,并也以“秘色瓷”相称,在浙江上林湖发现了后司唐五代秘色瓷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