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明
张风明
张风明,字鸣之,号凯斋,别号三我轩主。祖籍义乌,一九五五年出生于金华市。一九八五年九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进修班。一九八九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入选“首届中外草书展览”、“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文章作品收入《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等。
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张风明获浙江省文艺展评书法金奖,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大奖。历任金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金华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金华市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宾虹书法院院长。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社会评说
他的作品在我们生活中几乎可说随处可见。比如咱杂志社楼下的酒店名,还有中国茶花文化园、黄大仙祖宫、大佛寺牌坊、河盘大桥、白龙桥立交桥、环城小学、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处都能看到他的“墨宝”。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时常会出现在各大展览上,他的文章多次发表在书法界专业论刊上。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书法家张风明老师。
张风明老师是我市最具创作实力书法家之一,“创作”一词,写着简单,得来不易。张老师当此殊荣,必有其道理。他的作品清丽温润,以唐朝草书为基础,吸纳汉时章草、简帛书之长,兼容并蓄地把篆书、隶书、楷书等笔意容纳在其中。清新飘逸的笔法,见得古朴和天真,让人自然而然地与他的名字“风明”相联系——风清而月明也。
与张老师促膝而谈,潜意识里并没有认为对方是书法大家而形成某种压力,相反,眼前这位性格与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如此相近,宽厚、执着、细致、不善言辞,但比父亲多了分雅儒。开始采访前,张老师略显含蓄,坦言自己不是那种很能说的人,表示歉意。但我知道这不可能成为此次采访的障碍,因为凭张老师那么多那么有份量的头衔,以及那么多的荣誉,我敢断定,只要一谈起书法,张老师的兴致便会高涨,言语定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事实果然如此。张老师的话匣子从历年的照片及作品中慢慢打开,我看到了那个年轻时无比挚热的张老师,对书法是如何将热情抛洒,不断求索,积极奉献的。张老师的追求与付出应该不属于壮烈,而是在静默中慢慢渗透,你可知,这是几十年的修炼与证悟啊,需要怎样的毅力和热情。但对张老师而言,却总是乐在其中。他善于从书法中找寻乐趣,总是尽可能地寻找书法的源头,然后将知识连续贯通,吸收消化。既练习了书法、抒发了情绪,又活跃了知识。因此张老师在向我介绍他的不同作品时,总能更具体地穿插传统书法的背景知识如书体出现的时代、结构、用笔、章法传递给我理解,功力如此深厚。可见,张老师的书法作品能形成今天的风格,不是惘然而现的。我为之感动而崇敬。
张风明老师自幼酷爱艺术,涉习琴、棋、书、画、印等。书法从秦篆、汉隶入手,后习唐楷,再转学王、张行草、魏碑、章草和简帛书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张老师将“广”字抻开至极限。他博采众长,善纳百川,把多种有代表性的古代名帖,长时间临写,并将各自的特点熟记于心,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熔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使书法遒劲浑厚、舒畅潇朗,融贯善变。“要实现书法创新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你的作品必须要很明确的面目,去区别前人”,那么何谓创新呢?“这好比当年李小龙创下的独门截拳道功夫,正是取了各家之长而形成,使其出其不意,更胜一筹”,张老师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为我解释。他认为,书法风格过早固定在某一路子上反而不好,学习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各方面古典的东西必须学深、透,练习得多了,慢慢地就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进一步说,不同的书法风格其实是不同的“面目”,有时也没有太多的优劣之分,简单地说,各种风格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张老师与书法四十多年的和谐相处中,得出的自我是个多重性格的人,有时豪放,有时飘逸,这所有的表现都深深融刻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我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么多书体的作品竞出自一人之手!
尽管张老师在人前的印象趋于理性而讷于言,静于心却激于情。然,张老师最偏爱的却是草书,这似乎是天生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表面的不善言辞是种孤独的表现,这恰恰是张老师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也许也正是这种孤独,使张老师能全身心的对艺术保持思考继而突破,能将心中块垒一吐为快,在众多的书体中,选择飞动、奔放的草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表现心中对生活对书法的狂热。就像张风明老师对毛泽东的诗词情有独钟一样,他总能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中找到共鸣,以及对毛泽东狂草书法的崇敬。因此,他创作了不少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和作品,根据诗词内容,采用不同书体进行表达。
中国书法的最高摸式为草书,草书的最高境界就是颠草。古代颠草大师张旭的书法功夫感悟,就来自于公孙大娘(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剑舞的颠狂。公孙大娘舞剑,剑光明亮闪烁,好像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轻捷,犹如群神驾龙飞翔;舞剑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停止了震怒;舞罢时,手中的剑影好像江海上平静下来的波光。张旭看了公孙剑器舞后,大受启发。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他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成为最先折射张风明老师影子的作品,成就了他最初的作品形象。随后,有了深厚晋唐书法基础的张老师开始向自己目标迈进。他将汉代章草融入自己的草书法中,渐渐地作品中的横势加强了,隶味很浓,用笔凝练而俊逸,整个章法几乎不分行列,无论纵横,却形成纵横肆逸,豪迈奔放的气质,迷漫着一股激情,活脱一个血气方刚的自己。这与规矩的章草距离很大,与唐朝草书比又增加了横势,颇具个性魅力。或许这种形象并不能使张老师自己满意,他继续改进融合,将章草进一步消化,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品见出章草的厚实,稳健和雄强,淡化了章草的横向取势,仅留明显的笔意,整个作品纵向取势为主,如急流而下,用笔老到,章法平和,颇感几分成熟。在书学界得到认可,正当书友们都认为这已是张老师基本风貌,可强化这种形象时,张老师却并没有这样做,势必要打破这种完美,他觉得这只是一种过渡,路还得继续走下去。细致与高要求,使张老师描准了比章草更早期的汉简,帛书一类的民间书法,这些在当时属俗书,笔法不规范,字型难把握。可就在二年后,人们发现他的作品中,已经成功融入了简、帛书的成份,作品中的清新飘逸的笔法,古朴和天真已跃然纸上。
在上世纪70年代,张老师的书法在金华市就小有名气。1981年他举办了首次个展,展出各体书作四十余件。张老师从1983年得名家金鉴才指导,之后赴杭进修,得到书界前辈沙孟海朱关田、刘江、章祖安、陈振濂、王冬龄诸先生指授。1986年开始,张老师先后被聘为金华市总工会职校、金华市业余书法学校、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金华分校、金华市老年大学及许多厂矿企业的书法教师。聆听过他的课的学生已不计其数。1989年,张老师为学习更多的书法理论,特地苦修三年日语,翻译了不少的书法论著。闲谈日本的书法,张老师介绍说,“在日本,女子是学书法的庞大群体。她们学书法主要目的不是想当书法家,而是将学书法作为一项静心养颜的健身运动。书法能修心养性,陶冶性灵,人们在挥毫书写过程中凝神静虑,思维集中,没有杂念,就好像练习气功。你想,这样怎能不养心分健体、延年益寿吗?所以,学书法好处很多。”“现代社会有运动意义上的健身房,大都只强身健体,而书法还能养心悟性。由此想来,是不是未来可办个书法养心健身馆,就叫它‘书法养生馆’呢?”张老师突然兴致盎然,迸发出这个新的设想。
近年来,张老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集多年的书法实践与教学经验,专心致志于青少年书法教学,并逐渐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书法教学之路。具体而言,一是适应学生考级与实用的双重需求,做到“软硬兼施”——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教学“齐驱并驾”,同步进行;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严格选择临摹的碑帖,对少儿采用一对一针对性示范教学;三是变“讲授—接受”式教学为“提问—讨论”式教学,变“示范—模仿”式教学为“引导—探究”式教学;四是做到临摹为主,创作为辅,赏评结合……张风明老师正是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在反复刻苦的练习中,在古老的方框字上一点一滴地体味到人生的美与丑,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由此使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得到了强化,意志得到了培养,心智也得到了提升。因此,你常会听到部分家长说“这孩子太闹,让他学学书法静静心”的想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张老师说,“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特殊表现力:绘画的形象、音乐的节奏、舞蹈的线条、诗歌的韵律、建筑的造型等,而书法兼具了上述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无声具有音乐的和谐,无形具有图画的光辉”。“现在,书法已成为自己的职业,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不论在什么状态下,高兴也好,烦燥也好,书法都是如此忠诚地与我作伴。”张风明老师别号三我轩主,乃我、非我、非非我,意在书写自我,不断创新。我相信张老师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与痴情已将路基筑得又宽又厚,在书法领域也已取得不俗成绩的他,定能感染到更多的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